关键词:
语言景观
良渚
多语现象
语言规划
摘要:
Landry和Bourhis在1997年首次提出并使用语言景观(linguistic landscape)这一概念,他们认为“出现在公共路牌、广告牌、街名、地名、商铺招牌以及政府楼宇的公共标牌之上的语言共同构成某个属地、地区或城市群的语言景观”。世界各地语言景观研究关注公共空间和场所中的语言使用问题,不仅考察某个地区的语言构成、语言接触、以及语言使用的特点和规律,更重要的是探究语言选择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次的政策取向、权势、身份等问题。
本研究以语言规划为视角,剖析杭州良渚地区极具代表性的居民区、商业区以及文化历史遗址——良渚遗址公园、永旺商业中心以及春漫里小区,依据Trumper-Hecht的三维空间理论和语言管理理论,通过拍摄的语言景观照片、访谈和语言景观相关法规文件的整理和分析,从物理空间、生活空间以及构想空间三个维度来考察杭州良渚语言景观设置的情况和动机。
研究发现,(1)在物理空间中,中文在杭州市良渚地区三个代表性地区的语言景观使用上占绝对优势。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和最为重要的国际交流用语,在语言景观的语言使用仅次于中文。(2)同时,三个地区的语言景观在语言使用,景观类型以及语言管控的严苛程度上均有差异。这与相应地区的历史地位,商业价值和基本职能是密不可分的,是充分考量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和科技因素的结果。以上的分析结果在生活空间的问卷调查中,从“路人”口中得到了证实,值得一提的是,在路人眼中语言景观己经与当地的大环境甚至是周边环境融为一体,且与全球化也有着莫大的联系。(3)在构想空间的分析中,本文从国家相关文件中了解到对语言景观管理和构建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语言选择,国家管理阶层规定以规范汉字和普通话为主要通用语,外语不得单独出现在非商标等特殊的语言景观中,肯定了汉语的优先位置;二是社会文化管理,在良渚地区,语言景观的设置与其文化氛围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