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农户粮食储备
粮食质量
风险
科学储粮
质量体系建设
摘要:
现阶段国际粮食市场动荡,国家粮食储备日益紧张,在国内国际粮食双重危机的新形势下,农户储备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农户储粮规模仍在50%左右,可以有效平抑市场、稳定农村生计以及保障应急供应。但是农户储备处于储备体系的边缘,由于农村区域的复杂性与政策的不深入,导致其长期以粗放的管理形态存在,目前农户储粮的损失率为3%,虫害、霉变是质量损失的直接原因。为应对农户储粮质量问题,自2007年开始设立农户科学储粮专项,2009年制定行业标准《农户小型粮仓建设标准》(LS/T 8005-2009),2011年多部门联合印发了《农户科学储粮专项管理办法》,“十三五”期间在《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中再次强调了新型储粮仓的配置,不断扩大试点,多个省份农户配置了安全、实用、可靠的科学储粮仓;在农村经营主体的质量监管方面,多次修订《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后者在2024年6月1日起施行,旨在加强农村粮食产后服务的保障力度。
粮食来源于农户,经历种植、收获、运输、储藏、加工等多重渠道,最终过渡到消费阶段,然而粮食质量的风险,也随着粮食的流通加剧。所以农户储备的质量问题,是动态的风险递进,需要面向农户储备过程的宏观层面逐步分析。农户的粮食储备质量风险,既发生在田间投入与田后管理,也来自于政策调控和机制建立,需要在充分研究质量问题的基础上,改良保障措施,促进农户储备的规范化、科学化。
本文首先以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的农户储备研究进行梳理、分析、归纳,发现学界对农户粮食质量问题研究匮乏,没有在储备的全局角度分析;其次,阐释农户储备的基本含义,并以此为基础,解读质量安全,质量的前提为稳定的粮食综合生产,在“大食物观”的新理念下,数量安全需要与质量安全并行不悖,食品要追求卫生、营养。结合公共物品理论、粮食质量安全理论、风险控制理论,利用调查法、规范分析法,针对泰安市宁阳县地区现状,构建种植—收获—储藏的质量分解框架,将粮食质量问题引入农户储备过程,并综合分析可能影响储备安全的质量因素。过往的统计数据以及学术研究中发现,发生于农户储藏的损失率最高,故重点加强储藏的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农户储前过程存在投入品使用不合理、收割期虫霉频发、干燥过程质量受损等问题,储藏阶段有害生物和真菌毒素污染是导致质量损失的主要因素,储粮设施、储藏时间、储藏管理是质量风险影响因素。
为进一步探索农户科学储粮的可行性,阐述了国家粮食储备的质量管理体系,依托质量监管、储藏环境、储藏管理三方面形成“国库—农户”的深度融合,并从中央赋予农户储备“藏粮于民”和推动再造“无形粮田”的全局高度,通过集约化生产管理、精细化与社会化收获管理、创新储粮设施体系等应对质量风险;并提出有机衔接农户储备与国家储备,强化农户储备资金保障,完善新型粮食经营主体建设,推进农户储备的质量体系建设,从政策保障措施层面健全农户储备的主体和质量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