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粮食安全
农户分化
农业生产环节外包
耕地“非粮化”
摘要: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安全,无疑是关乎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尽管我国粮食生产已连续九年稳定在1.3万亿斤的高位,但连年丰收的背后,却难以掩盖粮食播种面积占比逐下降、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占比持续攀升的隐忧。遏制耕地“非粮化”问题,已成为政府、学界与公众共同关注的焦点。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决策主体,是研究这一问题的关键切入点。在当前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系统日益开放的背景下,农户群体分化现象愈发显著。与此同时,农业生产性社会化服务的蓬勃发展,也为农业生产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究竟会对农户的种植结构和生产决策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为了解答上述问题,本文在细致梳理已有文献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劳动力迁移理论、社会分工理论以及理性小农理论,进行理论剖析。同时,基于四川农户调查数据,本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实证检验农户分化、农业生产环节外包对耕地“非粮化”的具体影响,并进一步探究这两者对耕地“非粮化”的交互影响。研究结果显示:
(1)农户分化抑制耕地““非粮化”。农户分化程度越深,越倾向于减少非粮作物的种植比例。在使用基于工具变量的2SLS模型来控制内生性问题后,结果仍然具有稳健性。
(2)农业生产环节外包抑制耕地“非粮化”。农业生产环节外包程度越深,农户越倾向于减少非粮作物的种植比例。运用倾向匹配得分法(PSM)进行内生性检验后,结果仍然具有稳健性。
(3)在控制变量中,户主性别和距离也会影响影响耕地““非粮化”,其余控制变量对耕地“非粮化”无显著影响。相比于女性户主,男性户主倾向于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距县城距离越远,农户越倾向于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
(4)在使用Tobit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之后,农户分化依然抑制耕地“非粮化”;农业生产环节外包依然抑制耕地““非粮化”,与基础回归结论一致,表明结论较为稳健可靠。
(5)农业生产环节外包会强化农户分化抑制耕地““非粮化”。农户分化抑制耕地““非粮化”,而购买农业生产环节外包会强化农户分化抑制耕地““非粮化”,起到正向调节作用。
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实施分类激励政策,促进分化农户种粮积极性;二是完善粮食生产性服务体系,提升种粮社会化服务水平;三是加强各类农户与外包服务主体的合作与对接,为农业生产外包服务发展提供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