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耕地“非粮化”
耕地保护
比较收益
粮食安全
摘要:
耕地“非粮化”现象是近年来耕地利用过程中出现的普遍性问题之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农业农村的发展。连续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关注了该问题。我国人地矛盾突出,要实现和巩固“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目标,积极制止耕地“非粮化”行为尤为必要。为了从微观角度深度研究农村“非粮化”现象的实际情况和具体原因,掌握典型农业乡村“非粮化”现象的形成机理,本研究以我国现行的耕地保护制度为基本依据,选取华北平原典型的农业乡村——泰安市东平县X村全部农户为调查研究对象。通过查询资料、问卷调查、当面访谈、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系统剖析该村“非粮化”现象。
研究发现,在全部163个样本农户中,人均耕地面积不足2.4亩。其中从事农业生产人数为212人,占总人口数不到40%。在耕地上从事粮食种植的为60%,有40%的耕地未按照要求从事粮食生产,被用于发展林果业、种植瓜果蔬菜,部分用于畜牧养殖,还有39亩转为临时建设用地,甚至有40余亩耕地完全处于撂荒状态。整体看样本村耕地“非粮化”现象比较严重。从农户从业结构看,全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纯农业用户为15户,不足10%,从业人口也不足20%,且以60岁以上的老人为主。历史情况看,农业生产人数较2018年总体呈逐渐下降趋势。研究发现,其中72%的人认为粮食价格普遍偏低,74%的农户认为种粮食的成本偏高,知道或大体了解耕地“非粮化”制度的不足50%,70%农户认为农业劳动力短缺,而81%的农户从原来的单纯粮食种植开始发展养殖业、瓜果、中草药等种植,开始背离土地的粮食用途。普通农户与一定规模的承包大户相比,发现土地规模化经营后,耕地“非粮化”现象明显减少。
研究发现,X村的实际情况印证了耕地“非粮化”的主要原因是粮食生产的比较收益偏低的结论。导致该局面的原因较为复杂,其中近年来主粮种植直接成本稳定在600元/亩以上,相对收益明显偏低。而原来的粮食直补即目前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不足,仅为127/亩左右,大量的其他农业补贴并未惠及到普通粮食种植户,只有不到1%的农户享受到了农机补贴等其他财政性直接涉农补贴,而偏低的粮食收购价格挤压了农民的利益空间。同时,农业人口老龄化,从业人口的断代也是“非粮化”的原因之一。政府在落实法律制度、进行土地用途监管方面的瑕疵也是导致该现象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为此,论文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以提高粮食种植收益、严格执法机制、加强职业农民培训等应对措施。本论文试图为该研究领域提供真实的微观研究样本,并期待着未来继续扩大调研,持续跟进该问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