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粮食安全
虚拟耕地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摘要: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食安全始终被摆在国家的首位。确保粮食安全不仅有助于稳定国内经济基本面、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还能有效应对外部冲击、把握经济发展主动权。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随着经济的不断壮大,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食品消费结构也逐渐呈现多样化趋势。在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的发展要求和主要社会矛盾,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探寻保障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虚拟耕地”是指生产一定农作物所需的耕地资源的多少,非实际的可见耕地。本文以我国南方唯一的粮食净调出省-安徽省为研究区域,该省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还在国家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引入虚拟耕地概念,分析安徽省粮食作物数量和结构的变化。
本文在对当前虚拟耕地资源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首先,收集了2000-2022年安徽省及16市相关数据,计算各地区虚拟耕地面积和虚实耕地比;其次,运用相关实证方法并建立相应的虚拟耕地利用动态度模型,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考察其时空演变;再次,利用Stata多元回归分析,分析影响虚拟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因素;然后,汇总整理国务院和安徽省2000-2023年1月农业用地政策政府文件;最后,针对现存问题,提出相应对策。研究结果表明:
(1)安徽省的虚拟耕地资源在2000-2022年整体呈上升趋势,增长率达32.049%。2004年后,粮食虚实耕地比均≥1。从时间序列角度分析,安徽省虚拟耕地在2000年-2010年之间略有波动,呈现上升趋势,2005年-2010年上升更为明显。2010年-2015年有较大波动,由上升转为下降,2015年-2022年之间虚拟耕地下降趋势更为明显。
(2)从空间分布角度分析,在2000-2022年间,安徽省16市的耕地变化动态率存在较大差异。宣城市、池州市、安庆市与黄山市为虚拟耕地面积减少的区域,动态变化率分别为-0.319%、-0.386%、-0.765%和-1.670%,皖南地区为虚拟耕地面积缓慢减少的区域。以合肥市为中心,发散式递增的三个城市:淮南市、马鞍山市、铜陵市,为虚拟耕地面积快速增加区,动态变化率均超过6%;宿州市、亳州市、滁州市等城市虚拟耕地面积缓慢增加,动态变化率为0.000%-3.000%,分布较为散乱。
(3)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总值、第一产业比重、有效灌溉面积、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对虚拟耕地起促进作用,总人口对虚拟耕地起抑制作用。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和化肥施用量对安徽省虚拟耕地面积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对特大城市、II型大城市和非产粮大市的虚拟耕地面积具有显著影响。
(4)国家和安徽省大部分的农业政策主题涉及“土地”“用地”与“建设”等,而与虚拟耕地面积有显著影响的农业技术水平与地方经济实力这些因素仅少量政策提及,总人口、第一产业比重、有效灌溉面积和单位面积产粮这些因素在农业用地政策文本中均没有体现。
综上,本文分析了安徽省虚拟耕地的时空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并结合农业政策进行探究,对此,本文提出的对策建议为:提高耕地利用水平、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强化耕地科技支撑及提升虚拟耕地的认知度。
图 [12] 表 [24] 参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