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1942河南灾荒
土地意识
求生意识
民族性格
摘要:
文化寻根的潮流虽然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才在中国正式发展起来,但实际上带有寻根意味的创作实践却早已出现。文化寻根的创作旨在回顾民族的、民间的文化传统、美学价值,展现民族性、地域性的文化特色,同时也会对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结构中不合时宜的部分进行思索和批判。从以往的研究来看,不少学者都关注到灾难发生时最能够暴露人性的事实。本文对中国当代文学中1942河南灾荒书写作品里多次出现的叙事场景进行梳理总结,发现作家们选取1942河南灾荒作为叙事中心,实现了对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和国民性的讨论。中国当代文学史中的1942河南灾荒书写本质上是作家们对于河南地区民间文化的挖掘和灾荒之下河南民众人性的探索,是一种别样的寻根。
正文部分除了绪论和结语以外,一共分了四章进行叙述:第一章以“土地”为叙述重点,刻画出河南农民们浓郁的土地情结。通过对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河南灾民在灾荒之下背离土地,追逐土地,回到土地的行为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河南农民浓厚的土地情结,他们热爱土地,以耕种维持生计,但当灾荒出现时,他们也不得不离开土地。离开土地的过程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灾民们也一次次受到土地的诱惑,追逐土地而生,最终灾荒过后,还要返回到家乡的土地上。
第二章则是围绕着“民间伦理”展开讨论,作家们通过大量场景化描写,展现出河南地区民间伦理的各个方面。作家们在重现灾民的灾荒生活时也展现了在朝不保夕的灾荒境况下,部分灾民们依旧坚守着的迂腐颓唐的传统伦理。同时,灾民们在灾荒的混乱背景下也更容易受到灰暗民间权力的侵害。不过即使是如此,仍有不少灾民们坚守民间道义,互帮互助,共渡难关。这些河南地区民间伦理的方方面面,共同组成了灾荒时期河南灾民丰富多元的精神世界。
第三章将“求生”作为叙事中心,灾荒之下,保住性命是灾民们行事的第一要义。灾荒到来后出现大量粮食短缺,为了求生保命,灾民们出现了种种生存异化,包括:生理异化,心理异化和道德异化现象。粮食维持的是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就像进化论中说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灾民们的躯体为了适应粮食短缺引发的重度生理饥饿,开拓了各种各样能吃的和不能吃的食物,身体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异化。而随着灾荒的持续蔓延,死亡成了司空见惯的场景,更成为了一种解脱,灾区的人们在绝望的氛围里形成了对生命的漠视。最后,作品中大量出现的由灾荒缺粮造成的社会伦理混乱的场景,展现出极端情况下人性底线的松动,道德和伦理评判在此时早以失去了意义。
第四章将“灾异”作为叙事的重点。在灾异说的影响下,灾民们往往认为天灾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象征隐喻意义,在遇到天灾时,第一反应也是举行祭神仪式,向天和神灵求助,求神仪式的频繁出现不仅是由于河南地区灾民们科学认识水平的不足,更凸显了自然灾害下人力的弱小和渺茫。同时,在灾异说影响下,这场灾荒的发生与政治息息相关,天降灾异是为预警,也是预兆。在一定意义上,1942河南灾荒被视作国民党气运将至的预言,以及共产党所代表的黎明到来之前的钟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