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钟山》
文学期刊
当代文学批评
作家论
摘要:
《钟山》作为“文革”结束后最早创刊的大型文学期刊之一,发展至今成为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刊物,可以说基本上是与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学共生共长的。而其对于当代文学意义并不止于文学作品的发表,更有长达近四十年的文学批评文章的组发——对“创作”与“评论”两翼齐飞这一最早的文学期刊办刊“共识”传统的坚持,不仅在当代文学期刊中具有一定的典范意义,而且也为当下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的某种“分疏”状态提供了一种十分重要的启示。《钟山》通由各种专栏、笔谈等组织的文学批评一直坚持了有三十余年(2020年又恢复了其传统的特色栏目“河汉观星”,今年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上也发有一些作品的“短评”“小评”等,这不纳入本文的研究范围,但可见其对于文学批评一定程度的再度关注),从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刊行到由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办,刊物作为文学现场的主要生产者,即便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随着文学转型的发生也仍有国家制度和政策的支持和扶持而维续着其文学生产,进而使其成为考察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和中国当代文学史不可忽视的对象之一。再者因刊物的定位与风格的逐渐确立和形成,《钟山》的文学批评也在编辑和刊物的号召和组织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之于当代文学批评史和当代文学的互动之中如何以自己的姿态参与并对其产生影响也是值得研索的。并且,《钟山》是当代大型文学期刊中坚持“作家论”传统最久的刊物,通过对于自身所推崇的文学批评理念的倡导并组织批评家进行实践,从而对这一文学批评文体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基于上述问题,本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整体考察《钟山》文学批评近四十年的历史,依据其自身所呈现出的阶段特征分为“1978—1982”“1982—1988”“1989—2000”“2000—2018”,拟究其文学批评话语特征的嬗变并对其进行规律性总结,进而对当代文学批评史进行一隅之察;第二部分具体从《钟山》对于文学批评队伍的组织和培养来看其对当代文学批评的影响,进一步发见其文学批评的价值内涵和为当代文学批评所创造的文学批评精神为何;第三部分是对《钟山》以“作家论”为主要文学批评文体的研究,分为“作家综合论”“作家局限论”和“微型作家论”共三小节进行论述。总之,本文拟通过对《钟山》自创刊以来具体文学批评实践的考察,总结和发见其“批评”的历史特征、个性特色及对当代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的影响与贡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