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地震书写
唐山地震
汶川地震
意识觉醒
价值
缺憾
摘要:
中国是个多地震的国家,全国一半以上国土面积位于地震高烈度区。20世纪以来我国人民经历了多次地震,据最新公开数据显示,我国因地震死亡的人数占全部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一半以上,地震作为威胁人民生命的首要自然灾难,它不仅摧残人的身心健康,还造成了强烈的社会震荡。我国地震灾害的频发引发了地震书写与研究热潮,当中尤以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最具代表性。本文从文学角度对以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为母体创作的文学作品进行研究,挖掘分析精神意蕴,考究叙事手法,总结价值与缺憾,以期为地震书写研究提供有益参考。地震面前,文学不曾缺席,真实记录和温情书写成为文学的自觉与必然,也是文学作家使命之所在。他们以平实记录,内敛情感表达和理性反思与批判书写时代灾难下的人性,追问地震真相和后果,对极端环境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进行哲学思考。本文试图通过细读典型文本、研究叙事手法、表现形式、时代背景、精神意蕴等,从历史的、生命的、生存的、人性的、哲学的等不同维度对唐山、汶川地震题材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归纳,以便更深层次地挖掘地震书写对于人类“生命”“灾难”和“反思”意识唤醒的意义,借此引导读者从不同维度理解灾难、感悟苦难,深切呼唤关注灾难、懂得反思、尊重生命。地震文学属于灾难文学范畴,灾难书写一般从“掘发和展现灾难真相”“赞颂人类高尚品德与坚韧精神”及“摸索和求解灾难意义”三种维度展开。纵观我国当代文学中的唐山、汶川地震书写,绝大多数文学作品一面呈现出“纪实性书写与地震时效性”“虚构式创作与灾难现实性”和“抒情式表达与情感审美性”的创作共性,一面在“文学体裁”“情感表达”和“写作手法”上表现出较大差异性。同时,在“写作维度”“创作主题”和“精神意蕴”上呈现出“曲折式发展”的规律性。当代文学中的唐山、汶川地震书写在唤醒人们的“生命”“灾难”和“反思”意识,传承与弘扬民族精神和文化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我国灾难书写提供了丰富的参考文献,实现了文化价值与人文价值及社会价值的统一。但其也存在着“内容模式化与书写单一化”“真实性与思想性失衡”的缺憾之处,面临着“作品意义空间局促与空泛”的瓶颈。如何改善与突破?避免浅显化表达、将灾难向苦难转化、哲思触发命运书写是关键。意义深远的文学作品不应只是直观而洗练地记录灾难现场和抒发情感,它更应重点关注居于灾难核心的人性,将灾害融入人类苦难,将抗争与反思赋予时代使命,通过艺术地写作表达终极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