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译者惯习
翻译规范
文化负载词
《高兴》
摘要:
译者惯习与翻译规范都是从社会学视角描述、解读翻译现象。译者惯习强调译者主体性和个体选择,翻译规范则注重客观因素和集体翻译行为。因此,将二者结合可以更为清楚地阐释翻译行为。本文尝试将译者惯习与图里的翻译规范融合为一个理论框架,对英国汉学家韩斌英译《高兴》进行个案研究,探讨译者惯习和翻译规范对翻译文本、翻译策略选择及译者翻译原则形成的影响。首先,本文梳理了布迪厄的反思性社会学理论,即场域、惯习和资本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其次,本文阐述了翻译规范与译者惯习之间的关系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译者翻译行为产生的影响。最后结合韩斌的英译本进行案例分析,具体阐释译者惯习和翻译规范对翻译文本的选择及文化负载词英译的影响。本文研究发现,《高兴》英译本的成功译介是译者惯习和翻译规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翻译文本的选择与社会文化背景、赞助人和译者主体性密切相关。此外,译者既关照译语读者,又向原文作者交际意图靠拢的译者惯习和翻译规范等多重因素促使译者形成了忠实加创作的翻译观。这种翻译原则贯穿于韩斌译介的很多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其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首先,译者要在忠实于原文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译者主体作用,考虑译语读者的阅读感受和译文的可接受性。其次,当译者惯习与翻译规范冲突时,译者要主动调节翻译规范,继而根据具体情形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和方法。再次,为了实现原作在目标语中的自然表达,译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重新编排句子结构或是变换单词结构,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注重语境意义的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