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阐释学
强制阐释
本体阐释
公共阐释
交互文化阐释学
摘要:
阐释学是文本与理解之间的一种冒险技术,从文本、作者、接受者与世界这四个维度生发出众多相似或互斥的面相,而文学阐释学脱胎于斯,同样承担了沟通不同主体间把握文学作品真理的任务,也为源远流长的中西方文论注入了经久不衰的思辨生命力。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江先生针对西方文论内在积弊而提出的“强制阐释”论,以及随后几年为构建中国当代文学阐释学理论而提出的“本体阐释”与“公共阐释”,以“问题式”的结构、凌厉的文风与锐利的思想搅动起一片浪花汹涌,通过直击当代西方文论症结的决绝姿态,将当代中国阐释学界沉寂已久的诸多基本性问题重新带入学术研究视野,并持续引发“阐释热”的理论景观,其理论穿透力更是抵达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生态紊乱等失效症候,唤醒了中国学界关于文学阐释学理论中诸多基本问题的重思与再议。论文以张江所提出的“强制阐释”“本体阐释”和“公共阐释”等文学阐释学理论成果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整合辨析以张江理论成果为圆心的各界学者的文学阐释学批评对话,探究构建中国当代文学阐释学的可能路径。第一章梳理中国当代文学阐释学的研究基础,在面对中西阐释学资源深厚的理论谱系时,将研究对象具体术语及概念的明晰作为把握理论思想的起点,其次从理论的生发起始进行溯源盘点,兼备理论史与问题史的意识,洞悉各阶段理论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把握其中缠绕难解的基本性问题;最后立足于本土,考察当代文学阐释学发展的现实语境与症结成因,明确文学阐释学现阶段的具体理论任务,探究当代文学阐释学的理论尝试与发展新动向。第二章主要通过对“强制阐释”“本体阐释”与“公共阐释”三者进行概念上的爬梳,建立相互间的联结关系,以求全盘把握其中囊括的理论内涵与核心思想,综合考量乃至于意义的澄明。在张江教授有关文学阐释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尝试中,“强制阐释”论的提出是对西方当代文论的一场“祛魅”与批判;“本体阐释”论则是讨论“强制阐释”判断之后,还原中国本土文学阐释话语的构想;而“公共阐释”论的转向进一步完善了“本体阐释”论,并将私人阐释引入允许对话的公共领域,试图以公共理性约束阐释行为,为重建中国文学阐释学理论提供一种解决思路。第三章针对分析由张江文学阐释学理论成果为圆心的学界“阐释学之热”,总结出“文学阐释与文学批评的关系”“文学阐释的主客体关系及意义之源”“文学阐释的边界与限度”“文学阐释的有效性”这四个学界批评对话中的构建性问题,面对这些进一步拓宽了文学阐释学的理论外延与阐释空间的理论成果,论文将这场集中了当代中国学者思想锋芒与理论智慧的盛大论坛,同样作为一个文学事件加以把握,考察其对于中国当代文学阐释学的未来发展所具有的前瞻性意义。第四章首先分析张江所提出的理论构想所具备的学术价值与反思立场,而作为一种观点新颖且锋芒毕露的“问题式”结构,其理论批评也存在着定性式判断的极端、理论观点的自反与逻辑矛盾、理论构建联系的断裂与乌托邦化的构想等有待推敲的理论缺陷。在中和张江文学阐释学理论成果的双重启示的基础上,论文探寻以“审美体验”补充“本体阐释”所强调的“回归文学实践”,以“反思修辞性阅读”补充“公共阐释”所试图建立的“对话精神”之可能。通过以上分析,论文试图反思中国当代文学阐释学理论及批评的构建问题,提出回归审美体验与文学实践保证阐释主体的在场,以反思修辞性阅读的现实状况促使对话精神的可能,在“经验视界”的共通中谋求交互文化的居间路径,作为建构中国当代文学阐释学的理论设想与展望。最后,论文提出中国当代文学阐释学的理论发展,应当始终保持一种开放性与生成性并存的理论展望与前瞻,而非设置一个试图囊括文学与文化社会全部内容的定性式结论。求真虽是人类的天性所趋,然封闭固定的圆却难以保证意义的多维生长,文学阐释学理论发展的方向或许是不惟求同谋,只但求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