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广西
壮族作家
当代文学
民间文化
摘要:
壮族是我们伟大祖国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几千年来,壮族人民在广阔的珠江流域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并内化于壮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气质之中。这些民间文化包括布洛陀神话文化、“那”文化、“麽”民间宗教文化、刘三姐歌谣文化、花山壁画艺术文化以及壮语言文化等,是壮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壮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特征。这些可贵的民间文化资源成为孕育壮族作家的肥沃土壤和文学创作的不竭源泉。广西当代壮族作家大多出生和成长于红水河、左右江流域,其血液里早已融入了壮族文化习俗及其生活方式,他们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性文化色彩和地域性文化特征。论文重点从壮族“那”文化(服饰、饮食、居住、节日、土地、河流等)、神话传说、民间信仰、民间歌谣、民间语言等入手,重新考察广西当代壮族文学的文化因素,挖掘壮族文学中蕴含的精神文化内涵。首先从壮族“那”文化入手,挖掘文学作品中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事象及精神文化内涵。壮族是典型的稻作民族,有着靠“那”而穿的服饰民俗、赖“那”而食的饮食民俗、凭“那”而居的居住民俗、依“那”而乐的节日民俗以及神秘的土地情怀和河流意象。作家们或流连于壮乡旖旎的自然风光,或沉迷于壮族五彩斑斓的民族服饰,或寄情于壮族多姿多彩日常生活,这使得广西当代壮族文学充满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和鲜明的地域特征。其次是从民间信仰、民间文学及婚恋习俗的角度,论述民间传统文化在文学作品中的弘扬与创新。在万物有灵观念的支配下,壮族民间信仰多神,民众多以巫(师)教、麽教、道教为信仰,有大树崇拜、牛崇拜、蚂崇拜、祖先崇拜等,这些民间宗教信仰内化于壮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当中,影响着他们活动的方方面面。壮族作家用质朴、炽热和真实的语言深情地书写着这些独特的民间文化,并形成了一种自觉的写作意识。壮族文学史是一部壮族民间文学史,也是一部壮族文化史。广西广泛流传着《布洛陀》《布伯》《莫一大王》《百鸟衣》《刘三姐》《田螺姑娘》以及民间歌谣等等民间文学,这些丰富的民间文学是壮族作家的精神资源,也是他们文学书写的重要内容。壮族作家们对这些民间文学重新进行创作,赋予作品新的时代特征,并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壮族民间有对山歌、碰彩蛋、抛绣球等五彩的恋爱风俗,有求花送子、以弟为子、要抱养子等的生育习俗,还有不落夫家的风俗,这些独特的民间文化习俗成为作家们文学书写的重要内容,并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再次,论文还从民间语言的视角来论述广西当代壮族文学。壮族民间语言比普通话更能折射出壮族群众的生活习俗,壮语俗语、乡间俚语等自身所携带的地域方言,传达出人物独具特质的文化心理和生活习性。广西当代壮族作家对壮族民间谚语、格言警句、歇后语、壮语谐音、民间外号、粗俗语言的运用可谓是信手拈来,形成了广西壮族独特的审美意象,也构成了广西当代壮族文学迥异于其他地域文学的创作风格和乡土化语言基调。最后,论文对广西当代壮族文学在民间文化书写方面进行了理论延伸,分析了广西当代壮族文学民间文化书写面临的困境,并对广西当代壮族作家创作中民间选择和民族文化坚守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