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沙汀
十七年
文学体制
现实主义
“合作化小说”
摘要:
沙汀三十年代开始走上文坛,创作了百余部小说,被鲁迅誉为“最优秀的左翼作家”之一,与艾芜合称为“中国文坛上双星同耀的双子星座”。建国前的沙汀擅长讽刺,对川西北小乡镇和抗战时期国民党的腐败统治进行了冷静且严肃的批判,其笔下的政治讽刺小说呈现出冷峻苦涩的特点。建国后沙汀描写的场域从落后、闭塞的旧乡镇转换到光明、积极向上的新农村,从旧政权的暴露者逐渐转变成新政权的歌颂者。沙汀在表现新社会新人物方面做出了艰难的努力,但与他建国前的创作相比不能不看作是“艺术上的滑坡”。沙汀建国后的创作一改往昔成熟的创作风格,时代的变化固然是风格转变最主要的因素,但我们也应该从作家独特的个人境遇这一小环境以及小说文本、日记、书信等更多的史料中看到作家在建国后转型的具体表现和艰难进程;在文学思潮的起伏中近距离观察沙汀与同时代作家面临的“失语”现象,并详细分析沙汀在建国后如何走过曲折的现实主义创作之路。
本文主要运用社会历史方法和文本细读法分析沙汀在创作上的转向现象:一次是建国后他向新农村新人物的艰难“过渡”,这次“过渡”具体体现在描写场域、创作风格、情节模式等的明显改变。对于现代老一辈作家来说,转向是否成功涉及到自己是否被主流意识形态接纳及认可,更涉及到在愈加激进化的时代如何“延长”自身独特的艺术生命力;一次是新时期沙汀重新将目光聚焦于旧乡镇,经过几十年的回顾与遥望,对故乡的精神依恋与对讽喻性小说的执着召唤着沙汀重新焕发创作热情。沙汀身上呈现出的复杂性使得他的转向指向更深处:艺术“滑坡”与作家“失语”、政治“激进”与文学“挣扎”的反复纠葛等。作为文学界领导人,沙汀与同时代作家一样身处为时代唱赞歌的“大环境”中;作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沙汀身上亦有其鲜明的个人“小环境”因素。建国后他在创作上的努力尝试、对后辈作家们的悉心扶持等都体现出他始终心系中国文学发展,具有永恒的艺术与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