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
反贫困叙事
“精准扶贫”
乡村书写
摘要: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反贫困叙事,这种反贫困叙事是在精准扶贫政策出台之后的反贫困叙事,本文截取2013年之后的乡村叙事作为研究对象,意在以一种宏观的,整体性的研究思路对这一时期进行反贫困叙事的作家群体的创作进行总体性观照,来考察文学是怎样在当下用它特殊的方式反映贫困,并以此去观照当代文学的生产机制与作家内在的心理结构。以研究反贫困文学作品为切入点去追寻作家是如何通过文学创作与时代对话,与历史对话。本文认为这一时期的反贫困叙事是有组织的反贫困叙事。随着当代文学制度的建立,国家意志和政策对文学艺术创作的引导更为直接。精准扶贫政策的出台推进了文学对反贫困的关注,文艺界给予积极反响,中国作协采取各种方式(如重点选题的扶持、评奖机制的激励等)引领、激励作家的反贫困叙事创作。本文认为反贫困叙事的内部叙事结构不同于以往的乡村叙事,作为一种宏大叙事,必然要有与宏大叙事相适应的叙事样态。故事的叙述大抵遵循贫穷——扶贫——致富的框架,可以归纳为落后——生产——先进的记述结构。这种“旧地焕新颜”的表达方式,突显出贫困村过去与现时的巨大反差。这一时期的作品中对乡村生活的描写有异于五四以来知识分子启蒙式、挽歌式的乡土写作,它所展现的主要是人民对美好生活欢欣的想望;它不是以城市俯视乡村、批判农民的蒙昧为视角,而是以宏大叙事的方式去观照农村。本文认为写作反贫困叙事的作家的这种内在的心理结构很大程度上是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形成的,作家介入社会、关注社会,抛弃学院派的姿态“深入生活”,带着一种新的书写乡土的方式,以一种“介入式”的“在场”姿态完成对贫困、反贫困的观照。可以说,当代的这种反贫困恰恰使文学和作家完成了“历史书写者、记录者”角色的塑造。这种反贫困叙事是作家在中国当代新的语境之下对过去的介入社会、关注社会的精神传统的“重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