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中医学
问卷调查
粤港地区
中医药政策
摘要:
目的:
本研究拟采用问卷调查与质性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调研香港成人居民对中医药在新冠肺炎防治方面的认知与态度,探讨专职医务人员和普通市民如何根据自身病情使用中医药服务,并了解他们在使用中医药过程中的真实感受,以全面了解粤港地区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及中交流方面的现状,为提升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的应用效果及完善医疗政策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的研究方法,借助Google Forms平台构建电子问卷,并利用香港地区使用率较高的大型社交网上平台以免费或付费广告的形式收集问卷数据,调研香港居民对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的认识与态度。研究对象为年龄18岁及以上、且平均每年在香港地区居住半年以上的常住居民。利用SPSS 26软件,通过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质性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邀请17名参与者进行时间约25-35分钟的半结构式访谈。采用主题框架分析法,利用NVivo14软件对访谈资料进行层级分类编码,提炼相应概念,精炼并优化主范畴,构建出新冠肺炎理论模型,并根据模型提出适合的对策与方法。
结果:
量化分析结果:本研究收集了482份问卷,剔除13份无效问卷后,最终获得469份有效问卷。信效度检验结果显示,问卷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sα)为0.903,表明该问卷在评估人们对中医药的态度、使用情况、以及对相关政策的支持度时具有高度的内部一致性。KMO为0.892,Bartlett球形检验χ2=8779.373,表明该问卷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问卷可提取8个因子,累积方差解释率为69.399%。
调研情况显示,超过一半(58.2%)受访者利用媒体了解中医药相关信息。中医的优势方面,401人次(85.5%)认为中医具备良好的养生和预防效果,369人次(78.7%)认为中医副作用小,328人次(69.9%)认为中医治本。中医的劣势方面,336人次(71.6%)认为中医见效慢,316人次(67.4%)认为中医师诊症水平参差不齐,285人次(60.8%)认为中药煎药麻烦。336人次(71.6%)认为限制中医药发展的因素为香港中医医疗制度未完善,有321人次(68.4%)、301人次(64.2%)和244人次(52.0%)分别认为香港缺少中医院、政府对中医的关注度不足、中医普及教育不足限制了香港的发展。对香港地区中西医发展进展方面,408人次(87%)的参与者认为“在香港地区,中西医应持相同步伐发展”,有267人次(56.9%)参与者认为“香港地区中医滞后于西医,应加大力度追赶”。疫情后,有365人次(77.8%)希望促进中西医结合进展,330人次(70.4%)希望通过加强专科病培训的途径提升中医诊断技术,291人次(62.0%)希望提升中医临床疗法技巧如针灸、艾灸、耳穴等。
受访者30岁以下受访者有93人(19.8%),男性111位(23.7%),女性358位(76.3%)。态度平均分为3.842(0.715),主观因素平均分为3.458(0.709)。实际因素平均分为3.627(0.580),过去行为平均分为2.769(0.610),未来意向平均分为3.338(0.962),推动政策因素平均分为3.719(0.561)。皮尔逊相关分析(Pearson Correlation)显示,态度、主观因素、实际因素与性别存在显着正相关(态度:相关系数0.116,P=0.012;主观因素:相关系数:0.118,P=0.011;实际因素:相关系数0.148,P=0.001)。年龄与推动政策、文化程度与医疗人员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0.163,P=0.000;相关系数0.311,P=0.000)。主观因素、实际因素、过去行为、未来意向与推动政策之间也存在显着正相关(P=0.000)。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态度(t=-2.293,P=0.023)、主观因素(t=-2.564,P=0.011)、实际因素(t=-3.229,P=0.001)、过去行为(t=-1.627,P=0.001)、未来意向(t=-2.293,P=0.007)方面存在显著的组间差异,推动政策方面无显著性别差异(t=-0.805,P=0.422)。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组在态度、实际因素、过去行为、未来意向方面无显著差异(态度:F=2.066,P=0.104;实际因素:F=0.533,P=0.660;过去行为:F=1.458,P=0.225;未来意向:F=1.786,P=0.149)。主观因素、推动政策方面,不同年龄组存在显著差异(主观因素:F=3.881,P=0.009;推动政策:F=4.900,P=0.002)。多重比较结果显示,态度、主观因素、推动政策方面,30岁以下组评分显著低于30-50岁组与50-70岁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