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咳喘
伏邪理论
中医学
摘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之一,以持续呼吸症状和气流受限为特征。现代医学多运用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化痰剂等药物控制病情、缓解症状。伏邪理论为中医病因及发病学思想中重要组成部分,对临床治疗外感热病、内伤杂病等多种疾病颇有指导意义。本文着力于对古今文献关于伏邪理论的内容进行回顾与归纳,梳理伏邪理论的源流及研究进展,探讨中医伏邪理论的内涵及伏邪致病的特点,结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辨治的实践与经验,分析伏邪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机制,从而以伏邪理论为指导思想,提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辨证要点及治疗法则,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提供新的辨治思路。通过对伏邪理论发展渊源的梳理,总结出广义伏邪的致病特点,可认为其致病机制与外来及内生之邪积滞于内、人体脏腑精气亏损、自然社会环境改变等多方因素密切相关。其中脏腑功能失调、正气亏损是邪伏的前提与根本,邪气潜伏体内、久滞不祛是疾病缠绵难愈的重要原因;伏邪的寒热属性可因病情复杂而兼杂或互相转换;伏邪的致病部位以体内深潜难及之处为主,并多涉及五脏;治疗应以扶正益气,祛除伏邪为根本原则,并根据病情阶段、临证特点决定扶正及祛邪的主次先后,以邪气外透,正气固益为治疗的目标。通过伏邪理论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机制及辨治要点,可认为脏腑精气亏损、正气不足,邪气不祛,久伏肺金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机制。脏腑精气不足以肺肾亏虚为主,又可兼有脾土不足;邪伏肺金以痰瘀伏肺为主,又可见风寒伏肺、气火郁结。临床辨证当以分虚实、探病位、辨寒热为要点。治疗上应以补益正气、祛除伏邪为根本原则,并结合病情所处阶段选择合适的治法,如为外感引动所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治疗当根据病情解表散邪或表里双解或清泄里热;稳定期根据正虚邪实的情况选择扶正祛邪的主次,其中扶正以补益肺气为主,并兼顾填精益髓、充养脾土;祛邪以化痰通瘀为要,并随证祛风除寒、降气清火;并根据伏邪传变特点判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预后及转归,强调防治结合,以发挥伏邪理论治疗杂病的优势,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辨治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