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睡眠健康管理
中医
失眠
摘要:
目的:基于中医学理论建立睡眠健康管理模式,通过观察睡眠健康管理模式对失眠症患者、夜间睡眠质量和日间疲劳状况的调节作用,客观评价睡眠健康管理的有效性、实用性及可推广性,探索治疗失眠新模式。方法:采用平行对照、非随机的临床研究方法,纳入健康、亚健康、失眠、失眠共病躯体疾病四类人群为研究对象,并按照其参加管理治疗的意愿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需接受失眠的中西医规范化药物基础干预及睡眠健康管理,其中睡眠健康管理包括结合中医学理论的睡眠认知团体治疗、睡眠健康知识讲座和宣教、睡眠知识手册的发放以及完成睡眠日记。对照组需要接受失眠的中西医规范化药物基础干预。研究期间记录每一个参与者的伴随用药、用药剂量情况。评价方案:每3个月医生对所有研究对象的身体状况、睡眠状况执行诊断性评价;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对亚健康、失眠、失眠共病躯体疾病人群的夜间睡眠质量、日间疲劳状况进行评价;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失眠共病躯体疾病人群的躯体症状改善程度进行评价。评价时间点:干预前(基线),干预3个月,干预6个月。统计处理:本研究涉及的所有统计学检验均为双侧检验,显著性水平为a=0.05。计数资料(性别、所在城市、目前职业、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等)采用构成比、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检验(或精确概率法),组间构成比比较采用2×C表?检验。关于患失眠率、减药率、PSQI分数、SCL-90分数的比较,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格式表示,组内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间差异比较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62例研究对象,其中试验组35例,对照组27例。其中试验组脱落1例失眠患者;对照组剔除1例,各脱落1例失眠、失眠共病躯体疾病患者。进入统计处理的对象有58例,试验组有34例,对照组有24例。性别、年龄等人口学资料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前健康、亚健康人群中符合失眠诊断标准中重度以上的人数均为0,亚健康、失眠、失眠共病躯体疾病人群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患失眠率、PSQI总分及PSQI各因子分、失眠共病躯体疾病人群的SCL-90总分及SCL-90各因子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3.干预3个月健康、亚健康人群中符合失眠诊断标准中重度以上的人数均为0,亚健康人群中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患失眠率、PSQI总分及PSQI各因子分改善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PSQI分数比较均没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失眠人群的试验组中,干预3月的PSQI改善总有效率为80.0%,在PSQI总分、PSQI因子中的主观睡眠质量、日间功能改善方面明显优于治疗前;对照组中,PSQI各方面均未见明显改善。两组的患失眠率、PSQI总分、PSQI各因子分均下降,其中试验组的入睡潜伏期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2),PSQI总分、其余因子分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失眠共病躯体疾病人群的试验组,干预3月后PSQI改善总有效率达60%,在PSQI总分、主观睡眠质量、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SCL-90总分、躯体化、抑郁、敌对、恐怖、其他因子改善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中,干预前后各睡眠因子、SCL-90各因子分数改变均不显著。两组的患失眠率、PSQI总分、PSQI各因子分、SCL-90总分、SCL-90各因子分均下降,但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干预6个月健康人群中符合失眠诊断标准中重度以上失眠的人数为0。亚健康人群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患失眠率、PSQI总分及PSQI各因子分改善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PSQI分数比较均没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干预结束时试验组的PSQI总分均值下降至7分以下,在睡眠习惯、运动饮食习惯方面有所调整和改善。失眠人群试验组有67.7%的患者遵医嘱停止药物干预,但仍在PSQI总分、睡眠质量、睡眠障碍、日间功能等方面改善明显优于治疗前,PSQI改善总有效率达60%。对照组在睡眠质量、睡眠效率、日间功能方面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干预期间在睡眠效率、睡眠时间、催眠药物使用等方面各组内改善不明显。两组的患失眠率、PSQI总分、PSQI各因子分均下降,但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失眠共病躯体疾病人群试验组PSQI改善总有效率提高至73.3%,在PSQI总分、入睡时间、睡眠效率、日间功能、SCL-90总分、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因子等方面改善明显优于治疗前。对照组中,干预前后各睡眠因子分数、SCL-90各因子改变均不显著。两组的患失眠率、PSQI总分、PSQI各因子分、SCL-90总分、SCL-90各因子分均下降,但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本研究采用的睡眠管理模式能有效预防失眠及相关问题。(2)在接受失眠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