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急性胃肠道辐射损伤
延伸望诊
证候学
清热解毒凉血法
实验研究
摘要:
目的:1.探索建立急性胃肠道辐射损伤模型的适宜方法,评价其模型特点和适用性,为研究突发核暴露人员急性胃肠道辐射损伤的中医学理论和防治方法奠定基础。2.为探索急性胃肠道辐射损伤的中医药防治方法,运用中医望诊理论,通过系统观察实验动物活体、器官和组织的动态变化,分析急性胃肠道辐射损伤模型的中医证候学特点及其演变规律。3.观察和评价早期应用清热解毒凉血法预防急性胃肠道辐射损伤的效果及其对证候演变的影响。4.初步探索研究早期应用清热解毒凉血法预防急性胃肠道辐射损伤的疗效机制。方法:1.建模方法探索:采用60o-γ射线全身照射,根据受照射大鼠死亡率、进食、排便及解剖和组织学变化进行评价,经两步法确定最佳剂量。首选通过文献调研确定高中低剂量范围,初次照射后优选剂量范围后再细分高中低再次进行剂量细筛。初次高中低剂量组每组20只大鼠,照射剂量分别为16Gy、12Gy、8Gy,剂量率均为剂量率90.65cGy·min-1,照射各组及空白组随机抽取10只大鼠,用于观察辐射后大鼠生存情况,包括每日体重、进食、排便、精神状态、活动量、毛发及肛周脱毛、肛门出血、死亡等情况;各组其余10只于第5d,麻醉后腹主动脉取血处死大鼠,对肺、肝、脾、肾及胃肠道进行肉眼观察,并在光镜下观察食管、胃、小肠、结肠、直肠组织病理学改变,于第14d将空白组及各组另10只中尚存活大鼠统一处死进行解剖观察。根据初筛结果再次设高中低剂量三组及对照组,再次造模观察,方法步骤相同,根据结果确定最终适宜照射剂量。2.病因病机与证候学分析:取雄性SD大鼠90只,将动物随机分为:空白组、照射组,其中空白组10只,照射组80只,采用60Co-γ射线各对照射组大鼠进行单次全身照射,剂量采用造模细筛确定的最佳剂量11Gy,观察各组大鼠的体重、进食、排便、活动量、毛发及有无肛周脱毛、肛门出血、死亡等情况,并分别于照射后第1d、4d、7d、10 d、14d,各照射组随机抽取存活大鼠10只,麻醉后腹主动脉取血处死,对脏器进行肉眼观察,并在光镜下观察食管、胃、空肠、结肠、直肠组织病理学改变,并运用中医望诊理论和方法进行证候特点分析。3.预防效果评价:雄性SD大鼠17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0只,单纯照射组及中药预防组各80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各组用60Co-γ射线单次全身照射制作急性胃肠道辐射损伤模型。造模前,中药预防组给予中药汤剂灌胃2ml,每日1次,连续7天,浓度为1.42g/ml;空白对照组和单纯照射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10 ml/kg灌胃,连续7天;分别于照射后第1d、4d、7d、10d、14d,各随机抽取单纯照射组及中药预防组存活大鼠10只,麻醉后腹主动脉取血处死。通过观察各组进食及饮水量、活动量、毛发、球结膜、大便、体质量等生存情况和死亡情况,比较各组胃肠道管壁、管腔、黏膜及切面特征的变化,以及显微镜下胃肠道切片HE染色光镜下特征的变化,评价预防效果。4.作用机制研究:雄性SD大鼠17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0只,单纯照射组及中药预防组各80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各组用60Co-γ射线单次全身照射制作大鼠急性胃肠道辐射损伤模型。造模前,中药预防组给予中药汤剂灌胃2ml,每日1次,连续7天,浓度为1.42g/ml;空白对照组和单纯照射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10ml/kg灌胃,连续7天;分别于照射后第1d、4d、7d、10d、14d,各随机抽取单纯照射组及中药预防组的存活大鼠10只,麻醉后腹主动脉取血处死大鼠,检测血栓弹力图,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β、血栓素B2、6-酮-前列腺素的浓度,并计算TXB2/6-Keto-PGFα数值,RT-PCR法检测空肠组织中NF-κBmRNA表达的含量。结果:1.造模效果比较:初次剂量筛选:8Gy组出现短期大便不成形,未见水样便及血便,体质量及进食量下降不明显,未出现死亡,镜下肠黏膜未见糜烂坏死、剥脱及出血等;12Gy组出现水样便,部分血水便,拒食,体质量下降明显,镜下肠黏膜糜烂、坏死、部分剥脱,多发出血灶,观察至两周存活率20%;16Gy组出现血水样便,拒食水,体质量下降明显,镜下肠黏膜广泛坏死、剥脱,绒毛萎缩、短秃及多发出血灶,9日内全部死亡。剂量细化筛选:选择11Gy、12Gy、13Gy三个剂量组及空白组各20只大鼠,方法同初筛,结果发现13Gy组大鼠症状体征重,死亡率过高,而11Gy组症状体征、胃肠道病理、存活率较12Gy组无明显差异,但照射后大鼠死亡分布时间上有延后趋势,更有利于进行中医学的观察和实验研究,最终确定照射剂量为11Gy。2.证候特点与演变规律:照射后初期(约0~2d),照射组出现躁动、多饮、目赤等现象;小肠黏膜轻度充血水肿。早期(约2~7d),体质量下降,水样便,部分血便;小肠黏膜上皮多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