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医学史料
《承政院日记》
李朝医学
中医学
摘要:
《承政院日记》(以下简称《日记》)是反映李氏朝鲜中后期(1623-1910)国政要闻的编年体史书,由国王的秘二B机构承政院负责记录、整理、编制成册。本书几乎全部用汉文书写,是中外学者研究李朝历史的重要参考;全书文本体量庞大,现存2亿4250万字,共计3247册,乃存世规模最大的第一手史料;二岛中内容丰富,广及社会、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地理、医学等诸多方面,是考察李朝朝政运行、社会变迁等的可靠资料宝库。本书于1999年被韩国指定为国宝303号,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承政院日记》现存一部原本,藏于韩国首尔大学奎章阁。韩国国家历史研究所网站公布了本书全部文字,首尔大学奎章阁韩国学研究院网站公布了相应的书影。由于条件所限,笔者不能亲赴韩国,本课题主要以后两种网络资源作为研究材料。 在医学领域,中韩学者对《承政院日记》的研究还有诸多值得继续拓展的余地。本课题从医学的角度着眼,采用文献学、史学、图表分析、个案分析等研究方法,历经筛选、整理、分类,使从《日记》摘录出的近5000万字医学史料系统化、条理化;再从中选取记载相对完整、详细的部分史料作为进一步探讨的对象,厘为临床、药物、方剂、针灸、疫病、医学人物、医事制度、医书8类,各自述其大要;通过分析各类史料的特色和价值,总结李朝中后期医学发展的规律,揭示李朝医学对中医学吸收、借鉴的特点,探索中医药在海外传播、发展的经验,为中外医学文献及交流史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学术支撑。 本次研究分以下三步展开: 第一,介绍《承政院日记》的基本情况。包括本书的编撰机构、采用的文体、全书册数和字数、书籍的版式特征、后世对本书的重修增补、记载的时间范畴、载录的主要王室成员等内容,使读者对本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第二,研究《承政院日记》各类医学史料的内容和特点。 有关临床类史料,主要从王室成员及大臣的治病记录中获得,其中以大王的临床史料为最多。宫廷医疗针对危急重症的治疗,多通过设立议药厅或侍药厅来应对;对于女性成员的怀孕生产,则设立产室厅或护产厅来集中调护。这两类临时机构的设立以及对两个机构土i要活动的记载,成为研究临床类史料的典型代表,集中体现了李朝医学应对常见疾病、疑难重症、妊娠产育等诸多方面的诊疗史实及医学水平。 所涉药物类史料,重点关注了有关药物的贸易、颁赐、输送以及人部药的运用等内容。在贸易方面,李氏朝鲜多以唐材的进口为主,主要从购买唐材的经办人、唐材的种类及品质、唐材与乡药的对照鉴定等角度揭示其特点。丹木、胡椒是李朝国内药物颁赐、输送的重点,从中体现了两种药物的社会价值及经济价值。李朝医学沿袭了中国医!学人部药应用的精华成分,笔者以胎水、童便参与临床实践的事例,展示出李朝医家对中国医学某一方面的学习和吸收特征。 所获方剂类史料,主要从临床史料的处方用药中摘出,初步收集到的760余首方剂,呈现出补方多、泻方少的态势,反映出李朝宫廷医家重补轻泻的审慎态度和偏好。腊药作为一类成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77币N疫病防治,在国王赏赐及对外医学交流中也不时登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清心丸享誉本土及域外,成为李朝医学对外交流的“形象大使”之一。李朝医家所用的医方,组方配伍变化最多的是二陈汤类方,在《日记》中出现频次极高,又屡经化裁,运用十分灵活,追其本源,多可上溯至明代临证综合性及入门类医著《万病回春》《医学正传》《医学入门》等。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李朝医学强调临床实用,重视推广普及,且活用中国名著医方已经颇有心得的特点。 所见针灸类史料,以针刺治病的记录为主。笔者通过对针药合用治疗显宗眼病这个典型案例的分析,总结李朝针刺治病的选穴配穴规律,以及辨证施治、随症加减的处方用药特点,说明李朝针灸医学既有对中国针灸学的继承,又积累了治疗本土特有疾病的宝贵经验,揭示出李朝医家在学习、接受中国医学的过程中逐步实现本土化发展的特点。梳理与针灸医家有关的史料,可以展现部分著名针医的个人事迹及其对针灸医学的贡献。追溯针灸择日与禁忌史料的源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李朝针灸学对中国针灸学的借鉴多侧重于临床实用性的特点。 所载疫病类史料,主要包括记载疫病流行和危害情况的地方政府公文,以及朝廷针对疫病暴发推行的防治举措。笔者以表格形式归纳并展示了显宗在位15年间各地疫病流行的概况,并着重分析了正祖时期“疹疫救疗节目”的颁布经过,以此归纳李朝政府控制疫情、救助病忠的符项措施。 与医学人物相关的史料,特指医官、医员、医女、外医等医者的医事行迹。笔者初步汇列了2200余名医者(详见附录),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医官。在高宗朝晚期的近代化变革之前,医者的人员结构并无明显的变化;其后,在改称“大韩帝国”的高宗末年及纯宗时期,医者队伍发生较大变化。通过整理医家的医事行迹,笔者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