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手足寒之症
自觉症状
中医学术史
中医现象学
摘要:
在临床之中,对于症状的准确搜集与理解,是精准施治的首要前提。手足寒之症作为中医学的常见症状之一,其所提示的临床意义为历代医家所关注。因于手足寒之症作为典型的自觉症状,故围绕其“主观体验到的体表温度的异常感觉”,在科学主义思潮的冲击之下,引起争议。诸多学者力倡应当对自觉症状予以客观化的研究。而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之下,“客观化”是否对于临床诊疗具有指示价值,是否可以带来理论的创新?抑或中医通过触诊所搜集到的手足寒之症状表现,并在医生与患者双向协作的基础之上,运用四诊合参的诊疗方法,再由医家经验升华而构筑起的医学理论之下,而对患者手足部的寒热感觉作出的体验是否具有合理性?有关此的问题,尚较少进行系统而全面的研究。基于此思考,本研究确立以下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1研究目的1.1对手足寒之症的概念内涵与外延作出明晰的认知与界定;1.2对手足寒之症的形成机理作出系统的理解与把握;1.3 对手足寒之症的辨治规律作出全面的归纳与总结;1.4对手足寒之症的历史源流与时代特征作出清晰的梳理与考辨;1.5对中医学中关于手足寒之症的诊疗与辨治的合理性与特色性作出总结;1.6对手足寒之症作出分级量化判别;1.7对手足寒这一自觉症状作出现象学角度的思辨。2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追溯、系统分类整理、比较分析、文本分析、个案分析与数据分析6种研究方法。2.1文献追溯法文献追溯法是通过溯源出自不同时代的与手足寒之症相关的文献资料的社会政治、科技、经济与文化发展等背景知识,从而将各时代的不同背景与各位医家的不同学术主张紧密结合,以对手足寒症状的学术发展史与时代特征作出总结的1种研究方法。2.2系统分类整理法系统分类整理法是分别以历史时期与学术流派作为分类的依据,从而对不同历史时期与同一时期中不同医学流派的医家有关手足寒之症的学术思想进行归类整理的1种研究方法。2.3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分为横向与纵向2种比较分析法。横向比较分析法是将同一历史时期中的不同理论思想影响之下的手足寒之症的学术认知,进行对比发挥的研究方法;纵向比较分析法是将不同历史时期中的手足寒之症的学术认知加以联系发明的研究方法。2.4文本分析法文本分析法主要围绕手足寒之症的不同表述方式,并结合各家不同的学术认知,从而在具体文本之下,对手足寒之症的不同概念表述进行细微地分别,以进一步明晰手足寒之症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界定。2.5个案分析法个案分析法主要针对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选取其中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代表性学术思想,特进行专项分析的1种研究方法,从而达到执简驭繁的研究效果。2.6数据分析法数据分析法主要针对数量庞多的方剂,通过运用频次统计、关联规则与社团分析等方法,而对手足寒之症的病种、证型、兼见症状群、方剂基本情况等相关诊治规律及其药用特色作出清晰与直观的呈现。3研究结果3.1关于手足寒之症的认知与理解,秦汉及其以前时期就是其理论萌芽与初步形成期,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其理论的充实期,隋唐五代时期为其理论的集大成期,宋金元时期为其理论的全面发展与争鸣期,明清时期为其理论的百花齐放与固守期,近代为其理论的嬗变期,现代为其理论的守正创新期。3.2手足寒之概念内涵的界定,应为:症状名,是指患者自我体验到的手足部寒冷不适的感觉,并多可通过医生运用切诊的方法而感觉诊察出的手足部的寒冷。概念外延的延展主要包含手足部寒冷范围与寒冷的轻重程度2个方面。3.3手足寒之症的产生机理可详分为3端,而对其的认识可从表里之病位切入。病位属在表者,有外感之邪郁闭营卫之表与躯体关节之表位的经脉不利之分别;病位属在里者,有脏腑功能虚衰、亢旺与因虚致实之不同。3.4手足寒之症的辨治方法可分内治法与外治法2类。内治法:表气闭郁者,汗而解之;阳虚阴盛者,温而补之;血虚失养者,补而调之;邪热内壅者,或清泻或攻下;瘀血内蓄者,化瘀而调畅之;阳气郁滞者,疏达而和解之;痰浊阻胸者,涌吐而上越之;湿阻阳郁者,祛湿而宣通之。外治法:主要有灸法、熨法、浸渍法、针刺法与导引法。3.5以手足寒为主要症状表现的病种较多,其既可见于急重、甚或有亡脱之患的疾病之中,亦可见于慢性虚损性疾病之中。其所涉及的中医证候诊断较多,主要以性质属阴、寒与虚的证候为多。手足寒之症所兼见的症状表现主要涉及“饮食或口味症状”、“二便及排泄物症状”、“疼痛症状”与“精神或情志症状”这4大类症状。以各科症状进行划分,所兼见的症状表现则尤以内科的心、脾胃与肾病类症状,以及妇科与儿科症状为多见。以手足寒为主治病症的方剂所应用的剂型较为全面,囊括汤剂、散剂、丸剂与丹剂。所涉及的方剂分类亦较为全面,主要以温补剂的应用最为广泛。以手足寒为主治病症的方剂所遣用的药味较为广泛,所涉及的药物功用亦较为全面,但以温里、补气与理气之品的遣用为多。3.6手足寒之症是可以进行分级量化的,在量化之前,须对患者性别、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