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CiteSpace
COOC
发生学
天人相应
文献计量学
中医学
摘要:
目的:本研究运用文献学研究法、发生学方法、文献计量学方法,梳理中国古代关于天人相应的论述,对其进行发生学探讨;并对天人相应领域的当代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在发生学研究方面,对古代中医文献进行整理,总结天人相应理论的内涵和演化,并将关注点前置到中医文献记载之前,基于字源分析、个体经验和跨学科研究,对经典文献成书之前的理论起源进行思辨和推理,提出设想和方向;并对天人关系进行中医思维及辨证分析,以探求天人相应理论的发生原因。文献计量学研究方面,通过使用CiteSpace软件、COOC软件、可视化在线工具等技术方法,对天人相应理论的当代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以期更好地梳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动态趋势,对当代研究的侧重点和缺失进行思考,为天人相应领域日后的研究提出建议。方法:包括文献学研究方法,基于二重证据法、字源法、跨学科、辩证分析的发生学研究方法,文献计量可视化研究方法。文献学研究法:本研究立足于包括《黄帝内经》在内的古代经典,归纳分析中医天人相应理论的源流。发生学研究方法:是直接间接二重的、多样的、实验性的(包括经验的)、跨学科的方法;本研究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手段,对发生点的对象进行动态的综合研究。二重证据法:以考古证据来对古代文献记载进行佐证或补足的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验证并提高对古代文献的理解。本研究中以二重证据法验证上古时代的医学发展水平,说明中医天人相应理论的发生背景。汉字字源法:通过对包括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等古字形的追溯,探究古代字词本义。本研究使用汉字字源法,追究天字巫字等的古代字形,以验证医巫同源、天指头部的义项,并提出古人对天及对天人关系的认知方式有可能通过内修达成。跨学科方法:强调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观点和方法相互融合,借鉴其他学科的方法或框架来探索本领域的复杂问题。本研究中以量子物理和脑科学意识研究等其他学科的研究启发本领域的思考,为天人相应的认识起源可能由内修方式这一设想的进一步验证提出可能的研究方向。以辨证分析法探讨天与人的作用关系,说明天人相应是中国古人对于天人关系的正确认知,并在中医学的实践中不断验证和深化。在文献计量学方面,使用CiteSpace软件、COOC软件等进行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通过词频分析法、共词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研究当代文献的发展进程及热点主题和变化趋势。结果:通过文献整理天人相应理论在诸子经典和《黄帝内经》中的论述,确认“天”的内涵包括形而下的自然的天和形而上的义理的天,在中医学领域的内涵兼及这两方面并集中于其对人体生命的影响。发生学研究方面,通过对中医理论源流的梳理,说明天人相应理论的形成发展,经历代医家的医疗观察和临床实践累积而逐步丰富细化,与中医理论的充实完善同步。通过二重证据法结合文献和考古,证实中医理论成书之前的古代医学已十分发达,是发生学理论起源研究应关注的时段。通过传统文化典籍文献梳理天人相应理论发生的文化背景。通过字源法从医字和天字的甲骨文字形,结合关于内证的研究,提出古人天人相应的发生不仅依靠对外在世界的观测,也包括内修体悟过程。并用跨学科方法探讨近年量子纠缠现象和脑科学的研究给信息传递和意识领域研究带来新的可能。通过中医整体观和对天人关系进行辨证分析揭示天对人的影响以及天在相互作用中的主导地位,说明中国古人在生产力低下且农业文明发达的情况下,充分认知天与人的关系、顺应“天”的规律、从而谋求人类自身的生存,是天人相应观念发生的根本原因。中医学的天人相应理论的发展,则是历代医家在与疾病的斗争中、追求健康平衡的医疗实践过程中,充分认知天人作用规律,不断累积归纳形成的,完整的指导思想和知识体系。文献计量可视化方面:通过知网、万方、维普三个中文数据库综合提取文献为研究对象,包括知网2929篇,万方2706篇,维普2053篇,汇总去重为4113条数据,经数据清洗得到3594条文献题录数据。首先,以年度发文量显示建国后60余年此领域的研究进程和基本趋势,从建国以后到改革开放之前是相对缓慢的发展初期,改革开放之后学术研也日益蓬勃,天人相应研究也开始逐步增长,到2002年进入快速增长期,在2014年到达发文量峰值(190篇),之后是数量回落期。其次,通过关键词共现关系分析,对于天人相应衍生的热点关键词进行了梳理,发现经典文献《黄帝内经》、具体中医理论的研究如阴阳、五运六气、五行、五藏等、还有各种临床应用、时间医学、养生等研究较多,而对于理论文化渊源的探讨相对薄弱。近年天人相应理论的研究文献数量有所下降,值得关注。“天人相应”在中医学理论发展中的重要性应被充分认知并予以重视。通过学术界的坚守、理论的创新、从医疗及养生实践中、或与其他学科交叉等领域结合,将有机会激发新的增长,有助于天人相应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结论:中医天人相应理论的发生学研究,梳理天人相应理论的发展源流并上溯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