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补肾壮筋汤
中医学
摘要:
目的:本课题通过临床观察研究,运用对照方法观察补肾壮筋汤加减方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同西药及中成药对比实验,观察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的治疗情况,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及方案。方法:本课题采用临床观察研究,选取2021年03月至2022年10月就诊于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脊柱骨科二病区,并知情同意且自愿参加本研究的60位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病人(经过严格筛选而且符合纳入、排除、剔除标准)随机分为中医对照组(骨疏康胶囊口服治疗)西医对照组(碳酸钙D3+阿尔法骨化醇口服/依降钙素肌肉注射治疗)和治疗组(温服补肾壮筋汤加减方),每组纳入20例患者。以7天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6个月。记录患者基础数据,在入院第1天、第8天(即进行治疗后第7天)、1个月(门诊复查随访)、6个月(门诊复查随访)分别观察和记录病人治疗前后的NRS评分、中医症候症状积分及骨密度检查。收集研究数据,对试验结果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计算分析,得出结论,从而来评估补肾壮筋汤加减方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三组试验对象治疗前一般资料对比,年龄分布均符合正态分布,使用单因素方差检验三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848>0.05),符合试验标准。三组患者评价绝经时间为14.117±5.123年,数据符合正态分布,使用单因素方差检验,P=0.794>0.05,符合试验标准。三组患者平均病程时间为8.100±4.165年,数据符合正态分布,使用单因素方差检验,P=0.586>0.05,符合试验标准。具备可比性。VAS评分测定结果:三组患者均有胸腰椎病理性骨折病史,本次试验患者均选取已康复患者。三组患者治疗前VAS视觉评分表数据经检测均不符合正态分布,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627>0.0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符合试验要求。治疗7天后,患者疼痛评分平均下降1-2分,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分析组间差异,P=0.766>0.0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1月后,观察组VAS评分相比于中药对照组及西药对照组降低明显,三组数据均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配对样本检验,观察组与中药对照组P=0.904>0.05,观察组与西药对照组P=0.841>0.0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三组组内比较P值均<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6月后,采用配对样本检验,观察组与中药对照组P=0.383>0.05,观察组与西药对照组P=0.799>0.0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三组组内比较P值均<0.05,具有统计学差异。BMD数据对比,采用双能X线检测三组患者腰椎1-4节骨密度数值。治疗前,三组患者骨密度数值经检测符合正态分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684>0.05,多重比较观察组与中药对照组P=0.414>0.05,观察组与西药对照组P=0.878>0.05,中药对照组与西药对照组P=0.507>0.05,三组之间治疗前骨密度数值不具有统计学差异,符合试验标准。治疗1月后检测BMD数值,三组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多重比较观察组与中药对照组P=0.425>0.05,观察组与西药对照组P=0.762>0.05,中药对照组与西药对照组P=0.0.620>0.0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三组组内比较P值均>0.0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6月后,多重比较观察组与中药对照组P=0.488>0.05,观察组与西药对照组P=0.0.842>0.05。中药对照组与西药对照组P=0.620>0.0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观察组与西药对照组骨密度数值下降速度小于中药对照组。三组组内比较P值<0.05,具有统计学差异。中医症候评分对比,治疗前数据经正态分布性检测不符合标准,组间比较使用秩和检验进行分析,得出P=0.961>0.05,数据不具有统计学差异,三组数据具有可比性。治疗7天后,收集三组患者数据,经秩和检验P=0.906>0.05,不具有显著性差异。三组组内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1月后,观察组患者中医症候评分明显低于中医对照组及西药对照组,采用配对样本检验观察组与中药对照组P=0.019<0.05,观察组与西药对照组P=0.017<0.05。具有统计学差异。中药对照组与西药对照组P=0.642>0.0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三组组内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6月后,观察组患者中医症候评分明显低于两个对照组,采用配对样本检验观察组与中药对照组P=0.01<0.05,观察组与西药对照组P=0.017<0.05。具有统计学差异。中药对照组与西药对照组P=0.951>0.0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三组组内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疗效对比,三组患者中,观察组中2例患者数据显示显效,16例患者数据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