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新加坡
中医学术流派
中医发展
摘要:
近年来中医学术流派相关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而新加坡目前尚未出现关于学术流派系统研究的内容。本文依托新加坡中医发展源流,梳理新加坡主要中医学术流派及其传承脉络,分析其产生背景,从中医学术流派角度,探讨新加坡主要中医学术流派代表性人物的生平、著作、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分析新加坡中医学术流派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对策。本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新加坡中医学术流派的概念、划分标准、新加坡主要中医学术流派的特点与传承关系,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梳理新加坡中医发展过程,找到其中对中医发展有杰出贡献的,且能查找到其生平,有医案、医话、文章或著作流传,且能体现其学术特点的医家共10位,包括黎伯概、吴瑞甫、曾志远、陈占伟、萧憬我、符伯华、陈必廉、李金龙、谢斋孙、杨松年,分别查找以上医家的师承关系,阅读其著作,分析其学术特点,根据中医学术流派中人、学、作、链的内涵,归纳出新加坡主要的中医学术流派共三派,一是以吴瑞甫为代表的“瑞甫学派”,二是以萧憬我为代表的“狮城针灸学派”,三是以黎伯概为代表的“衷中参西学派”。同时总结出三个主要流派的传承图。第二部分是新加坡中医学术流派产生背景,新加坡中医学术流派的产生与新加坡的历史因素、地域因素、中医发展因素相关。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变化会影响中医理论的演进和流派的形成。新加坡中医学术流派真正形成大概是在20世纪初,受当时历史因素的影响,华人华商的出现、闽粤籍的中医南下等都促使了新加坡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不同的地域和地理环境下,人们面对的疾病和治疗方式不同,这也会导致中医在不同地区产生各自独特的学术流派,如新加坡多热证湿证,这促使了瑞甫学派的形成及发展,其在温病方面多有建树;再如狮城针灸学派考虑到新加坡多热证,因此多针少灸;再如衷中参西学派重视西为中用,病证结合。第三部分探讨了新加坡主要中医学术流派的传承脉络,及其各派代表性人物的生平、著作、学术思想、临证经验。(1)瑞甫学派:该学派以南来新加坡后的吴瑞甫为代表,吴瑞甫早年出生于中国福建厦门同安,成名较早,当时主要在中国南方行医,20世纪30年代为了躲避战火南来新加坡,自此扬名狮城。其一生著作颇丰,来新后的代表作为《四时感症论》,为突出吴氏在新加坡行医的特点,及其对新加坡中医的影响,因此将以其为代表的学派称之为“瑞甫学派”。吴瑞甫门人众多,包括陈占伟、曾志远、游杏南、许云樵等。本研究选取了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两位,一位是陈占伟,著有《诊余漫草》《论湿热病之症治》等,另一位是曾志远,著有《伤寒论新诠》《时感学》等。吴瑞甫南渡新加坡后,其学术思想最为突出的有三个方面,一是重视经典,二是寒温并重,三是中西互参。他的这些学术观点得到了门人的继承和发扬,如陈占伟在精研经典的基础上,结合因地制宜,于温病,特别是湿热证方面有较多发挥,对于湿热证的治疗提出“五要四禁”,注重病后调养,强调和平护胃;再如曾志远在吴瑞甫的基础上,以经释论,举善驳误,成为新加坡第一批注解伤寒的医者,且试着将伤寒与温病结合,将六经辨证归于时感病中运用,不拘泥于寒温,强调辨证用药。吴瑞甫的学术思想为:研读经典,寒温并重;立足辨证,中西互参;见解独特,善于变通;汗出之度,严谨把握。其临证经验为:用药轻灵,养津护胃;湿热邪气,权衡轻重;知常达变,用药灵活。陈占伟的学术思想为:经典为基,医衡为道;研读经典,三因制宜;因地制宜,重视湿热。其临证经验为:湿热寒温,不可偏废;治湿热病,五要四禁;病后调养,和平护胃。曾志远的学术思想为:以经释论,重视辨证;举善驳误,独出己见;中西互参,重视体温。其临证经验为:不泥寒温,辨证用药;辨治湿热,分清兼证;六经辨证,归于时感。(2)狮城针灸学派:狮城针灸开始有组织有系统的发展大概起自20世纪30年代,在早年开始发展时受承淡安先生影响颇多,新加坡最早于20世纪30年代陆续开设了三间针灸学院,分别是耀华针灸学社、针灸治疗院和中国针灸医学总院,这三间学院的负责人与承淡安先生均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1953年新加坡中医专门学校开课,根据当时毕业刊记载,所使用的针灸讲义为《承淡安针灸学检要》。可以说新加坡的针灸发展是在承淡安先生的基础上开始的。经考证,符伯华为承淡安的亲传弟子,萧憬我为承淡安再传弟子苏天佑的弟子,陈必廉、李金龙师从于萧憬我。但在新加坡,萧氏在针灸方面对新马一代的影响极大,符氏南下新加坡后,与萧氏有学术上的交流,两人学术思想有共通之处。20世纪70年代之后,新加坡的针灸开始规范化、标准化,针灸发展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80年在李金龙、陈必廉等诸位医者的推动下,成立了新加坡中华针灸研究院,其第一任院长即是承淡安的弟子李永升,新加坡医师间关于针灸的交流学习更为密切,使新加坡的针灸发展形成了以萧憬我为代表,经符伯华、陈必廉、李金龙等继承发扬的具有新加坡特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