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医哲学
中医学
中医原创思维
哲学方法
比较研究
中西医结合
摘要:
1.研究目的
“思维”是在观察和实践的基础上,对经验进行综合分析,形成概念、判断、推理等认知的过程,是主观意识掌握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至于如何分析、形成何种认知,则由“哲学方法”决定。本课题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医原创思维的哲学方法研究”资助,从思维的哲学方法层面,对中西医展开比较研究,进而为中医发展,乃至中国医学事业的整体发展献计献策。
2.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时间为序,分五个阶段对中西医思维的哲学方法加以分析,并对其展开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和整体比较:横向比较,是比较相同阶段的中西医思维哲学方法,尤其是对第一、二、四阶段的探究,可以清晰显示出,中西医学如何分化成不同的理论体系;纵向比较,是从中西医各自的发展脉络出发,分析两者如何起源、发展,在演变过程中又经历了怎样的“取舍”与“得失”;整体比较,则是在精准把握中西医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从世界观、方法论、临床路径三个层面比较中西医思维的典型哲学方法。通过横向比较,中西医思维哲学方法在各阶段的优缺点一览无遗;通过纵向比较,中西医思维哲学方法演变的内外部逻辑得以梳理;通过整体比较,最终对中西医进行通约,为中西医结合工作献计献策。
本研究所使用到的具体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法、逻辑分析法、史学研究法。
3.研究结论
①第一阶段时,中医与西医的哲学方法较为相似,以直觉性思维为主,推理性思维为辅,形成了神秘主义和经验主义主导的哲学方法。第二阶段时,中医借助中国哲学的阴阳五行意象系统,成功整合内证和外证所取得的医学经验,成为理论医学,其哲学方法可概括为内证、外证的统合;西医在解剖学领域有所建树,但是在实际临床中仍主要依靠经验医学,其哲学方法可概括为形体探查及经验总结。第三阶段时,中医在魏晋南北朝得到整理,在隋唐得到了部分发展与丰富,但是在金元时期出现门户之分,各学派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发生分歧,中医的哲学方法在金元时期逐渐变为“自悟经典,验于临床”;西医则因为西罗马帝国覆灭,传承一度断绝,哲学方法再次退化为神秘主义和经验主义。第四阶段时,中医内部的门户愈多,内证、外证的哲学方法几乎失落,但是温病学派在临床层面较前有所发展,“人痘”技术也启发了欧洲,实证主义的哲学方法开始萌芽;西医将科学研究的方法引入医学研究,成为现代医学,其最核心的哲学方法正是还原论和实证主义。第五阶段时,中医也将科学研究的方法引入医学研究,取得了丰厚的成果,但是并未完全消除“医分门户”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二、三、四阶段的哲学方法在本阶段均有体现,并吸收了西医的还原论和实证主义;西医在技术层面继续保持着高速发展,但由于认知局限于“形”的层面,在实际临床中仍停留于生物医学模式,也基本沿袭了第四阶段的哲学方法。
②本文对中医学萌芽过程、“形气神”身体观内涵、中医基本概念实指、阴阳五行学说起源、五行—五脏配属演变、经脉理论来源、伤寒六经本质、病因学说发展源流、望诊和脉诊原理等专题进行了系统论述,从哲学方法层面,详细阐释了中医学的内在逻辑。
③当代中医,既要统一概念、统一理论、统一诊疗标准,消除“医分门户”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重建学科范式;更要坚定不移地“科学化”,贯彻落实“新科学三要素”,研究中医理论和诊疗体系背后的科学原理。
④中西医均以人体为研究对象、以防病治病为目的、以临床实践是否有效为检验标准,因此势必可以通约。本文在进行中西医思维哲学方法整体比较后,列出了“中西医通约表”,可以为中西医结合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4.研究意义
①厘清了中西医起源、发展的脉络,尤其是对中医起源和早期理论的论述,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②明确了中医的基本概念,构建了中医学逻辑体系;③论述了中医学当前存在的不足,并指出改进方向;④从哲学方法层面,对中西医进行通约,为中西医结合工作提供了可行方案;⑤提出了“新科学三要素”,对于科学哲学有一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