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情态成分
预期语篇
叙实性与事实性
意外
传信
摘要:
情态(modality)是世界语言中极其重要的一个语义范畴,它用来表达说话者对命题真值的判断或对事件事实性状况的态度,给出事件在可能世界中的定位。任何语言对命题都有再加工的能力,而情态则是最重要的非直陈手段之一,为命题添加叙实性信息。
本文以现代汉语三音节情态成分为研究对象,从功能主义视角出发,结合预期、意外、传信、叙实性等相关语义范畴的研究,从句法表现、语篇结构、语用功能等角度对“别指望”“不排除”“大概率”“不知道”“哪知道”“早知道”“都说是”“看起来”等情态成分个案进行分析,探讨三音节跨层结构语法化为情态成分的现象。
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九个章节。
第一部分包括绪论和第一章节的内容,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与现代汉语三音节情态成分相关的语义范畴研究、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理论基础与语料来源。第一章作为开篇之总,首先,对三音节成分与情态之间的关联做出考察,即解释三音节成分主观性更强的问题;其次,给出本文关于三音节成分的情态定义,并给出该定义在形式上的公式表达;最后,给出本文对三音节情态成分的句法及语义功能定位。
第二部分对现代汉语三音节认识情态成分的用法和演变进行探讨,其中包含第二、三、四这三个章节。
第二章研究“别指望”,对其从跨层结构到反预期推论情态做出分析。首先在句法形式上区分两种“别指望”的性质,然后着重研究“别指望”情态句的语用功能、他反预期语篇解读,最后运用语法化的连续环境理论与言语行为迁移理论分析“别指望”的情态化历程与触发动因。
第三章研究“不排除”,对其从动词短语到肯定性大或全概率认识情态做出分析。首先对现代汉语共存的三种“不排除”语义进行区分,然后根据认识情态内部的概率等级差异,将传达不同命题信度的“不排除”分为“推论”和“推测”两类,最后运用隐喻投射与常规定性两种认知功能对“不排除”的情态化过程做出分析。
第四章研究“大概率”,对其从名词短语到推论确信情态进行分析。首先对现代汉语中“大概率”的三种用法做出说明,重点阐述获得情态性质的“大概率”;第二,分析情态成分“大概率”的句法表现与语义表达;第三,运用将来和谐与缺省推理、知识立场之传信视角解读“大概率”情态句的预期语篇;最后,利用主观化理论与“型-例”指称理论来阐述“大概率”情态义的突显过程。
第三部分对现代汉语三音节意外情态成分的用法和演变进行探讨,其中包含第五、六、七这三个章节。
第五章研究“不知道”,对其从认知否定到反叙实意外情态进行分析。首先对“不知道”的情态性质做出说明,认为它是一个表示不符合言者自身或常理预期的意外情态;其次,运用预期模型对“不知道”的自反预期性进行分析,解释预期语篇中的“不知道”表示意外、感叹与责怨的消极情绪;最后运用句式专化理论给出“不知道”语法化过程的证明。
第六章研究“哪知道”,对其从疑问短语到反预期意外情态进行探讨。首先讨论意外范畴与预期范畴的关系,所有意外的产生都因反预期而触发,但只有自反预期才能触发言者的意外;其次运用预期模型对“哪知道”情态句的语义结构进行分析,并对个体预期和类指预期做出说明;最后从认知主体转变与语义表达协同配置的角度分析“哪知道”情态用法的发展历程。
第七章研究“早知道”,对其从叙实性意外情态到虚拟假设表达进行探讨。首先讨论“早知道+事实事件”的意外情态性质,并运用“常规”和“合理”两个认知维度对“早知道”的意外语义做出解释,然后着重讨论“早知道+反事实事件”所构造的虚拟或假设句,借助语篇结构分析“早知道”的语法化历程与语用动因。
第四部分对现代汉语三音节传信情态成分的用法和演变进行探讨,其中包含第八、九两个章节。
第八章研究“都说是”,对其从跨层结构到晓知传信情态进行探讨。首先在“说是”的基础上讨论加上总括副词的“都说是”,并证明“都说是”的传信情态性质及晓知性;其次分析“都说是”情态句的句法表现、语义特征及话语功能;最后分析“都说是”从跨层结构到晓知传信情态的演化历程。
第九章研究“看起来”,对其从趋向短语到亲知、有知传信情态进行探讨。首先从叙实性的角度,讨论非直陈表达“看起来XP”认知过程的曲折性;其次从“自我知识体系”的角度,分析传信成分“看起来”所反映的“亲知”和“有知”两种知识状态;最后从传信与人称的角度探究,“看起来”对亲历动词的人称制约性,即“看起来”会使信息的确定性发生颠倒。
最后一部分为结语,主要从言语行为意图与广义情态成分F(XP)两层结构分析三音节情态成分的语用共性与叙实性问题,主要涉及预期性与大概率,意外、非常规与不合理,叙实性与传信成分三个视角。其后指出本研究的局限所在及有待今后更进一步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