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V来、V去”不对称
语义特征
句法结构和功能
语用、语篇功能
摘要:
“V来/去”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极高的结构,在衍化的过程中,“V来”与“V去”呈现了不同的语义和功能变化,因此二者在各方面都产生了不对称。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究“V来”与“V去”在结构、语义、句法功能、语用功能和语篇功能上的不对称,并分析二者不对称的原因。本文共包含六章: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文中用例的语料来源。
第二章分别从结构和语义两个方面探讨了“V来”与“V去”的不对称。
首先在结构上,“V来”和“V去”在结构上的不对称主要表现为有“V来”无“V去”、有“V去”无“V来”、二者同时存在但使用频率不同。语义方面,首先分析了“V来、V去”基本义的对称;其次,通过对所提取的结构上对称的“V来、V去”的分析,发现“V来/去”中动词和“来/去”存在义项数量不对称的情况,“V来、V去”同时存在的411例中,存在53个单音节动词与“来、去”组合时义项数量不对称,141例“来”和“去”义项数量不对称,这是二者不对称的重要原因。最后,通过“来、去”前的动词语义特征的详细分析,总结出了动词语义与“来/去”语义的关联标记模式。
第三章主要探究了“V来”与“V去”在句法位置、组合功能、关涉主语、与谓词性成分组合、带宾语的能力上和句式分布上的不对称。
第一,“V来”出现的句法位置相对自由,“V去”一般主要置于句中做谓语。且在与宾语的位置关系上,“去”也不能随意转移到宾语后。
第二,在组合能力上,表施事主体位移的“V去”与方向介词“朝/向/往”组合时的能力强于“V来”,“V来”与介词“从”的组合能力强于“V去”;表受事主体位移的“V去”与方向介词“给/朝/往”的组合能力强于“V来”;言说、心理、感官类动词构成的“V来”与“关事介词、凭事介词”的组合能力强于“V去”。
第三,在所关涉的主语上,当句子的主语具有[-覆盖性,-接触性]的语义特征时,一般不与“V来”组合,只与“V去”组合。
第四,在与谓词性成分组合上,一类不表示位移的由感官、言说、心理动词构成的“V来”所组合的谓词性成分多为推测评价性内容,“V去”多为直观性所见所知。
第五,施事主体位移的“V来”带施事宾语的能力强于“V去”,“V去”带处所宾语的能力强于“V来”。
最后,在句式分布上,“V来”多用于主动句,“V去”多用于被动句。
第四章主要探讨了“V来”与“V去”在语用功能和语篇功能两方面的不对称。
在语用功能上,位移性“V来”的参照点可以从说话人转为听话人,“V去”一般不可变化。在疑问句中,当“V来/去”表物理空间位移时,“V来”仅用来询问起点,“V去”可询问起止点;“V来/去”表抽象位移时,二者虽然都只能询问起点,但“V来”提问起点是无标记的,“V去”是有标记的。其次,非位移性条件下的六个心理、感官、言说类动词构成的“V来”与“V去”都有直接或间接传递信息的功能,但在传递信息的直观性上存在不对称。受到“V来”语法化的影响,“V来”在语境中还具有一定的总结功能、衍推功能、估测功能、评价功能和人际互动功能。
在语篇功能上,“V来、V去”在话题标记、话轮标记、管界功能三个方面存在不对称。
第一,“V来”可以独立或与介词组合标记话题,将话题前景化,强调叙述中心。
第二,在话轮中,“V来”可以独立使用或与其它词语组合置于话轮之首或中间,起到接替、抢占话轮或延续、占据话轮的作用。
在管界功能上,主要分为两种情况:句内管界和篇章管界。在句内管界上,“V来”的管界范围大于“V去”;在篇章管界上,“V来”的管界范围可以超出自身小句,统领其它分句,“V去”无篇章管界的功能。
第五章主要从语义一致性原则、“来、去”语法化、认知因素和心理因素四个方面阐释了“V来”与“V去”不对称的原因。
第六章总结本文的主要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