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汉语受事前置句
类型划分
致使事件
意义建构
范畴扩展方式
认知模式
认知动因
摘要:
汉语中受事前置现象十分普遍,使用频率很高,其研究特别是受事话题句的研究,从《马氏文通》就已开始,迄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且一直颇受学界重视。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受事的界定。对受事的界定主要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即狭义层次仅指动作的承受者;第二个层次指具有“受动性”特征的事体,如,承受者、结果、对象、材料;第三个层次比较宽泛,包括承受者、结果、对象、材料、目标、处所、与事、感事、动词“有”的对象等。承受者、结果为典型受事,对象、材料、目标、处所、与事、感事、系事等为非典型受事。(2)特定受事前置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受事话题句、受事主语句、受事次话题句等句式的研究,内容涉及句法、语义特征、形成过程、制约条件等诸方面。一般认为受事不同于主语,它们是移位而形成,移位后的受事与动词仍然具有论元关系。己有研究对受事前置句成分受事、施事、动词的语义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归纳起来,典型受事具有无灵性、变化性、非意愿性等特征,典型施事具有有灵性、施事性、意愿性等特征,典型动词为动补结构,具有动态性、有界性等特征。对于受事前置句的形成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受事前置句为受事从动词后移位到动词前而形成,另一种观点认为,受事前置句为在线即时生成。根据句法、语义等特征,受事前置句的使用有明显的倾向性和强制性两种情况。(3)受事前置句之间及其与相关句子的关系的研究。前人对受事前置句之间及其相关句子的转换关系进行了研究,探究了它们之间转换的条件、转换前后句子的差别,不能转换的限制及其背后的原因。总之,己有研究为后续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我们认为还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不足:(1)汉语受事前置句的研究范围过于狭窄;(2)没有对各种受事前置句的句法、语义特征、形成过程等进行整体研究;(3)对各种受事前置句之间关系的研究缺乏系统性;(4)没能对汉语受事前置现象的动因做出系统、一致的解释。针对以上不足,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如何对汉语受事前置句进行重新分类,并揭示其语义特征?(2)如何识解致使事件中的汉语受事前置句并分析其意义建构过程?(3)汉语受事前置句的扩展方式及其认知模式是什么?(4)汉语受事前置句形成的动因是什么?本文主要运用原型范畴理论、概念隐喻理论、概念转喻理论、概念整合理论和主观性与主观化理论,采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英汉比较分析等方法展开研究。首先,本文对汉语受事前置句进行了重新分类,并对受事前置句的语义特征进行了分析。在对受事前置句的范围进行梳理时,发现其类型十分丰富,广义上说,把字句、被字句、中动句、供用句等都属于受事前置现象。而已有研究的研究对象主要局限于受事主语句(受事+动词)、受事话题句(受事+施事+动词)、受事次话题句(施事+受事+动作)三类句子,研究范围比较窄。拓宽汉语受事前置句的范围,有利于揭示其共同的句法、语义、形成方式、相互关系的共同规律。本文将被字句、把字句纳入研究范围,选择受事主语句、被字句、受事话题句、把字句四种具有代表性的受事前置句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源于致使事件的汉语受事前置句成分和句式的语义特征,研究发现:(1)汉语受事前置句的合法与否由受事受动作影响的程度来决定,在致使事件的汉语受事前置句中,受事不仅具有受动性,还具有变化性;动作必须是致使动作,而非关涉动作;施事必须具有施事性、意愿性等。(2)汉语受事前置句句式具有状态性、静态性和情态性等语义特征。受事名词前置后成为主语,其物性结构中的功能角色、施事角色发生了变化,它所具有的非施事性、非意愿性,与主语的施事性、意愿性等功能相矛盾,对动词的动态性、过程性具有压制作用;汉语受事前置句的静态性可以应用进行体和祈使句检验,受事前置句的认识情态特征可以用祈使句检验。(3)致使事件的受事前置句都具有[-处置]的语义特征。其次,本文研究了源自致使事件的汉语受事前置句的识解与意义建构,研究发现:(1)不同受事前置句通过受事突显、射体-界标投射等识解操作而形成。在致使事件中,整个致使事件过程为基体,受事得到侧画而突显,成为图形,整个事件的其他部分则成为背景,图形也即射体,背景也即界标,射体向界标投射,使二者得以联系起来,射体投射到不同的界标,即射体与不同的背景元素联系起来,产生不同的意义,表征为不同的语言形式,产生不同的受事前置句。射体投向不同的界标体现了认知者的意图,受事前冠以“被”字、“把”字,表达认知者消极、处置的主观态度,汉语中四种不同的受事前置句:受事主语句、受事话题句、被字句、把字句具有不同的意义。(2)受事前置句句式的意义建构通过对致使事件的受事突显、图形-背景转换、概念整合等识解操作而形成。致使事件通常分为三个阶段:作用阶段、起始阶段、状态阶段。前两个阶段涉及动作的发生和发展,统称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