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意愿
情态词
语义功能
语料库
摘要: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应用情态理论、语义功能语法理论,同时借鉴认知语法理论、语料库语言学等理论方法,对现代汉语意愿类情态词(包括情态副词和副词性短语词)展开研究,通过考察其语义功能的异同及其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问题,进一步加深我们对现代汉语意愿类情态的理解,以期对词典释义、对外汉语教学以及现代汉语意愿类情态的本体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对意愿类情态的研究是有选择和重点的,主要侧重于比较研究,本文的研究对象具体如下:一是表将就义的意愿情态副词“只得”“只好”以及副词性短语词“不得不”;二是表果决义的意愿情态副词“索性”“干脆”;三是表执意义的意愿情态副词“非得”“死活”。它们都可以表达人在具体的客观条件下的一种选择情态,或无奈、妥协、遗憾,或果决、彻底,或偏执。虽然同为意愿类情态副词,但它们的意愿性有强弱的差别,表达了说话人的态度和观点,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本文共有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本文选题的研究意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基础、创新之处以及语料的来源等。此外对国内外关于情态研究、情态副词研究、意愿类情态研究以及意愿类情态副词研究做了回顾和综述,尤其对国内情态与语气研究、意愿类情态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发现目前我们对现代汉语意愿类情态的关注还很缺乏,对表意愿类情态的副词研究类型比较单一。有些情态词也受到了学界一定的关注,但并未将其放在意愿类情态的范畴下进行考察。第二章表将就义的意愿类情态副词“只得”“只好”“不得不”第一节将“只好”与“只得”进行了对比,二者是汉语将就类情态副词的典型成员,均用于表被迫选择的语境中。语义上,二者的差异表现在可控性、委婉度两个方面。可控性表现为选项的可选和必选、主客观限制两个方面。委婉度上,“只好”有委婉语气,委婉度高于“只得”。语用上,二者语义焦点不同,“只好”的语义焦点是其后的VP,而“只得”的语义焦点是前述内容X。另外,二者都可以与言说义动词“说”连用,但“只好”与“说”连用还有话语标记的用法。第二节,将语义更为接近的“只得”与“不得不”进行了比较。日常生活中“不得不”比“只得”的使用频率更高,且前者的用法也更为丰富。基于二者都有表“仅有一个选择”“必须”两种语义,二者有时可以替换,但大多数情况下二者不可以替换。句法上,“只得”可以放在小句句首修饰整个句子,而“不得不”不能;“不得不”修饰VP构成“不得不VP”,可以做定语,但“只得”无此用法;“不得不”句有时省略VP仍可自足,而“只得”也无此用法。语义上,二者在可控性和选择的正当性方面不同。语用上,二者都可以用于选择受限,无奈妥协的语境,但“不得不”还可以用于表推测和表某种情感或动作无法控制的语境;二者都有一定的强调作用,但“不得不”的语气更重,且用法比“只得”更灵活。第三章表果决义的意愿类情态副词“索性”与“干脆”“索性”与“干脆”是现代汉语意愿类情态副词中比较有特点的一对近义情态副词。本章将二者的语义功能进行了对比研究,对相关的留学生偏误问题进行了分析解释,提出改进的方法和策略。语义方面,副词“索性”和“干脆”都具有果决性、祈使建议性和超常性的语义特点,留学生的许多偏误问题都与其相关。但二者在语气的消极性及语义色彩方面仍有差异。语用上,“索性”“干脆”都可以与行为事件组配,但“索性”只与行为事件组配,而“干脆”还可以与非行为事件组配;在行为事件中,“索性”倾向于与非言说事件组配,“干脆”则倾向于与言说事件组配。语段结构方面,二者都处于结果句或表示对问题的处理结果句,相邻的前一句通常表原因,二者密切相关,对促发结果句具有关键作用。第四章表执意义的意愿类情态副词“非得”“死活”副词“非得”的语义较“死活”更丰富,且用法更灵活。语义上,“非得”有三种基本语义,“死活”仅有两种,有时二者没有意愿类语义。尽管如此,但表意愿情态仍是二者的主要用法。语义功能方面,二者都具有主观评注功能,但评注的角度不同;“非得”大多表肯定意愿,但其所在的句子往往倾向于表达否定语义。“死活”大多表否定意愿,但其必须与否定词连用。从所属的情态类型来看,“非得”有道义情态和动力情态两种用法,而“死活”只有第二种用法。句法搭配限制方面,二者在修饰语和“非得/死活+X”的句法功能方面存在差异。第五章结论和不足之处:总结全文,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展望今后对情态研究的目标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