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现代汉语
语法分析
语义指向
中补结构
摘要:
现代汉语中\"V着AP\"格式多出现在口语中,书面语中出现的频率较低.\"着\"的语义研究也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如进行义、持续义等.本文根据功能范畴假设和控制理论对该格式进行研究,将\"着\"确定为功能范畴Be,指出\"V着AP\"是一个以\"着\"为标记的中补结构,并对\"AP\"的不同语义指向进行研究.\n 首先结合语料,对格式中的\"V\"进行描写,发现一价动词、二价动词以及三价动词都可以进入\"V着AP\"格式.语义上可以将进入\"V着AP\"格式中的\"V\"分为感知类、处置类、言语动作类、自身动态类、姿态类、状态类.\"AP\"充当补足语,决定着\"AP\"必须具有短语的身份,研究发现无论进入\"V着AP\"结构中的形容词是性质形容词还是状态形容词,都会受到量度范畴的扩展,形容词始终以Deg短语的身份进入该格式.\"着\"表示永恒的状态,不能实现\"把\"字句,\"着\"应该是类似于Be的语义,表示一种状态,将\"着\"处理为状态范畴Be,有助于分析\"AP\"的语义指向问题.\n 其次,在将\"着\"处理为功能范畴的基础上,讨论了\"V着AP\"格式中\"AP\"的语义指向.\"AP\"在语义指上的不同,主要与扩展动词的功能范畴的扩展有关,不同的功能范畴为句子引进不同角色的论元,零形式论元Pro根据最短距离原则,选择正确的论元,使句子获得正确解读.\n 最后,将\"V着AP\"与典型的中补结构\"V得AP\"和\"V起来AP\"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三者既有平行性又有差异性,平行性主要表现在语义指向、句法行为和句法功能上,根据平行性将\"V着AP\"也处理为中补结构,只不过是以\"着\"为标记.三种格式表现出来的平行性和差异性都与扩展它们的功能范畴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