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非A即B”
格式
句法
语义
语用
摘要:
本文认为“非A即B”是由“非”和“即”作为前后呼应的常项,A和B意义相关的变项所构成的一个待嵌格式。
本文主要探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满足什么条件的语词可以进入到“非A即B”格式中;其次,该格式能够表达哪些类型的语义;最后,使用这个格式需要满足哪些语用条件。据此,本文围绕上述相关问题,分为五个部分展开:
绪论主要阐述选题的原因、意义及相关研究的现状,明确研究范围,并提出本文研究思路。
第一章是“非A即B”格式的句法分析。分析了常项“非”、“即”,以及变项“A”、“B”的句法特征。考察了“非A即B”格式作为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的句法功能。
第二章是“非A即B”格式的语义分析。分析了“非”、“即”的语义,“A”与“B”,“非A”与“即B”的语义关系可以分为选择关系和条件关系。经过全面分析,“非A即B”这一格式在语义上融合了选择和条件两种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异或”关系。简而言之,“非A即B”表达了一种必须在两者中选择其一的整体含义。
第三章是“非A即B”格式的语用分析。讨论了“非A即B”格式的表达作用,焦点凸显作用,以及在不同的语体环境中的使用情况。
第四章从言内言外两个角度对“非A即B”格式的形成动因进行讨论。
根据语料分析,“非A即B”格式呈现以下特征:
1.变项选择:A和B通常为单音节或双音节,且音节数相同,少有三音节或不同音节数的组合。这些成分多为语素、词或短语,常由并列或偏正复合词拆分而来,以体词和谓词为主。A和B的位序倾向于保持原有复合词的顺序,很少有对调情况。
2.句法方面:“非A即B”主要作为词或短语使用,少数情况下作为复句分句,能担任主语、谓语、宾语等句子成分,最常见作状语。
3.语义方面:“非A即B”中的A和B语义关系多为相近、相类、相反或临时相关,
常在同一语义场内形成对立。有时,即使与本义不相关,通过认知创造也能建立联系,产生深刻表意。“非A”和“即B”的语义关系分为选择和条件两种,但都统一于“二者必居其一”这一个整体的格式义中。
4.语用方面,“非A即B”具有概括性、开放性、能产性和主观性特点。它在语言中可充当焦点或背景信息,修辞效果和语用环境的选择对其使用有显著影响。这些特征使得“非A即B”成为一种灵活且富有表现力的表达方式,能够在多种语境中有效传达信息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