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SVO平行结构
认知语法
对话句法
协同
共振
摘要: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对话中的平行结构,即对话中两个句法结构平行、意义关联的语言表达。本文以此类结构中的典型代表现代汉语SVO平行结构为例,探究对话中平行结构的生成机制和意义推理机制。SVO平行结构由两部分组成,即基础话语和目标话语。例如:小贤早上去卖花和鱼的店里逛逛,碰到了正在买鱼缸的一菲。一菲:大清早,你干嘛呢?小贤:我随便逛逛。你呢?一菲:我买了个小鱼缸。(小贤一看,很吃惊,那鱼缸有两三米长。)小贤:哇,这么大!你买了个大浴缸吧?《爱情公寓》在该例中,小贤重复使用了一菲的SVO句法框架,即“我(你)买了X”,产出目标话语“你买了个大浴缸吧”,该话语与基础话语“我买了个小鱼缸”形成SVO平行结构;语义上,目标话语与基础话语是语义对立的关系,即一菲认为鱼缸小,小贤认为鱼缸大;语用上,小贤表达了对一菲观点的反驳和否定。初步研究发现,当前说话人重复使用基础话语的SVO句法框架产出目标话语,此目标话语与基础话语构成的结构,即基础话语+目标话语,被称作SVO平行结构。在形式上,该结构具有相同的SVO句法结构;在意义上,目标话语和基础话语是相似、对立或添补的关系;在语用上,该结构表达认同、支持、反驳、否定,补充、回答、质疑等话语功能。前人对于对话中平行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平行结构的生成机制和平行结构的意义推理过程,也即形式和意义的关系。他们从心理语言学、对话句法和认知语法的角度提出了平行结构的生成机制及其意义推理机制。但是,本文认为,他们在形式上对平行结构的生成机制研究还不够全面;在意义上仍缺乏一个对平行结构有效的意义推理机制;到目前为止,仍然缺乏将二者相结合的研究。鉴于上述研究现状,本文试图在一个统一框架内探求SVO平行结构的生成机制及其从形式平行到意义关联的推理机制。本文将话语间实现一致的SVO句法结构称为形式协同,将SVO平行结构话语间实现基于语境的意义关联称为意义协同。据此,本文拟解决以下三个问题:第一,SVO平行结构如何实现形式协同?第二,SVO平行结构如何实现SVO平行结构的意义协同?第三,SVO平行结构形式和意义对应的认知机制是什么?为回答以上问题,本文采用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以定性研究为主的方法。本文从影视剧和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自然语言中人工搜集平行结构568个,SVO平行结构237个,占总数的41.7%;因此,本文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SVO平行结构为个案进行研究,对237个SVO平行结构进行细致地观察和分析,对其进行分类,整理出各类所占比例,总结出各类形式、语义、语用特征。定性研究体现在,本文以认知语法的语言使用事件模型和图式-实例范畴化关系为指导,提出SVO平行结构的理论假设,并将其具体化为SVO平行结构协同分析模型,对收集的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对该模型进行验证,从而得出结论。本文提出了SVO平行结构认知加工过程的协同假设:SVO平行结构认知加工过程的本质是目标话语和基础话语从形式到意义的协同过程,形式的协同创造意义的协同;形式协同指话语间实现了一致的SVO句法结构,意义协同指话语间实现基于语境的意义关联。本文以该假设为指导,以对话句法理论、语言使用事件模型和图式-实例范畴化关系为理论基础,建构协同分析模型,为各类SVO平行结构的认知加工过程做出统一解释。SVO平行结构的协同分析模型认为,说话人的基础话语激活了听话人大脑中关于该话语的SVO句法结构图式,听话人对其进行例示,产生与基础话语具有一致SVO结构的目标话语。至此,话语间实现形式协同。基础话语和目标话语形成SVO平行结构,话语的平行排列诱发话语间的映射,映射激活句法共振,句法共振促使话语间产生意义的关联,实现意义的协同。句法共振的机制是基础话语在激活SVO句法图式的同时激活了相应的事件图式,在此事件图式内,交际双方对某一概念结构的不同识解达成联合调试。本文的发现如下:第一,依据Langacker的范畴观和Taylor的图式-实例范畴观,本文提出了SVO平行结构形式协同的认知机制是实例-图式-实例。说话人产出的基础话语激活了听话人关于该话语的SVO句法结构图式。听话人对该结构图式进行例示,产生与基础话语具有相同SVO结构的目标话语,达成形式协同。第二,本文探讨了SVO平行结构意义协同的认知机制。目标话语与基础话语形成SVO平行结构。话语的平行排列诱发话语间的映射,映射激活句法共振,句法共振促使话语间产生意义的关联,实现意义协同。句法共振的机制是基础话语在激活SVO句法图式的同时激活了相应的事件图式。在这个事件图式内,交际双方对某一概念结构的不同识解达成联合调试,实现意义协同。第三,本文发现,SVO平行结构的认知加工过程是目标话语和基础话语从形式到意义的协同过程,也是交际双方的认知协同过程。SVO平行结构的加工过程是一种联合行为,交际双方基于同一概念化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