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构式“小+X”
认知语义分析
语用特征
成因探究
摘要:
近年来,出现了大量“小+X”新兴表达,如“小情绪、小激动、小忧郁、小清新”等。与传统用法相比,新兴“小+X”大多属于超常规搭配,新颖独特、吸引眼球,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根据构式语法理论,将其界定为构式“小+X”,进一步分析构件特征、概括构式义,并探讨它的语用特征、产生机制和认知动因。本文由绪论、主体、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主要阐述了选题缘起、研究成果综述、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和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语料来源及说明。主体包括第一章至第三章。第一章是从构式语法角度出发,对“小+X”的构式性进行了界定,探讨了常项“小”在字典中的释义和语义演变,变项“X”的不同变形;按照先秦、魏晋六朝、明清三大分期探寻了“小+ X”的历时演变;分别论证构式“小+N”“小+V”“小+A”,简单分析了常用的“小V1小V2”、“小有+N”结构;从共时层面对构式“小+X”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探究与常用构式“小X一下”的关系,常项“一下”的语义特征符合“一下2”,“小+X”、“X 一下”截搭形成构式“小X 一下”,呈现其“截搭”演变过程。第二章主要是对构式“小+X”的语义分析,其构式义为:表达者对“X”这一事物、行为或状态产生的轻化或者具感情色彩的主观评价,经过“心理扫描—识解一调整”三步骤;结构中“小”具有轻化功能,表示程度浅、规模小、时间短、稍微;“小”具有感情色彩,赋予构式“小+X”娇小、可爱、轻松、俏皮的感情色彩;“小”本身具有主观性,在一定程度上使“小+ X”构式具有主观性的特征,从语义角度着重分析了进入该结构的动词的主观性表现:小+V 言谈义<小+V心理活动。第三章是对“小+X”构式的语用分析及成因探究,“小+X”具有“客观陈述与主观评价”、“削弱或放大信息”两大话语功能,主要在新兴媒体传播,口语化色彩浓、具有简洁利落、新异独特、委婉含蓄、谦逊礼貌的语用特征。构式“小+X”的存在有一定的理据性,“小”经历语法化过程,本身组合能力强,是构式“小+X”成因的基础,符合公众的心理趋向和表达需求,通过类推机制的作用:构式“小+X”自身类推、“大/小+X”间对立类推、与相似构式“有点(儿)”间的平行类推,以及大众传媒的传播力,综合形成构式“小+X”的成因。最后一部分为结语,归纳概括了构式“小+X”研究的结论,提出了本文写作中存在的不足,部分分析不够细致,有待进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