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被X”构式
自相似性被动模型
认知机制
生成机制
识解机制
摘要:
现代汉语“被X”构式(以下简称为“被X”构式)作为汉语的一类特色句式,向来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探讨。众多学者分别从音系、句法、语义、语用以及认知等视角对“被X”构式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累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系统地研究“被X”构式生成与识解的认知机制,厘清其中受事NP1、“被”、施事NP2以及动词之间的关系,亟待学界深入关切与探究。
因此,本研究在后现代哲学、认知科学以及生成整体论等理论背景下,主要对分形论、“整体性认知语用模型”和“内涵外延关联—传承模型”进行了整合、修补和优化,同时融入再语境化的理论观点,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模型。具体来说,本研究通过结合定性为主、定量为辅的研究方法,包括语言现象考察、思辨内省以及基于语料库辅助的统计方法,建构了一个融合生成机制和识解机制为一体的“自相似性被动模型”(Self-similarity Passive Model,以下简称SPM)。该模型旨在系统地分析和阐释“被X”构式的生成与识解过程。在此基础之上,运用语料库辅助的量化统计分析,通过分析不同种类的“被X”构式的案例,旨在解析其生成机制和识解机制,以验证该理论框架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并细致阐释其认知解释力。通过本研究,尝试解决过往研究中层次单一、分类不清与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实现面向“被X”构式的“语言—现实—认知—社会”的多层面、多维度的融合探讨。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涵盖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建构了一个集“被X”构式的生成机制和识解机制于一体的SPM模型。该模型是一个综合性的理论分析架构,具体呈现了说话人与听话人在运用“被X”构式表达时的在线加工过程,同时还揭示了语言的整体认知性、互动交际性以及社会性等显著特征,为“被X”构式建构了一个既具有解释力又兼具操作性的认知机制理论模型。并且,SPM能被进一步细化为“被X”构式生成机制分析框架与“被X”构式识解机制分析框架。前一部分着重于从意向性到说话人实际话语表达这一连贯生成过程的描述与阐释,强调了这一过程的主导作用;而后一部分则侧重描写和阐释由说话人的实际话语表达,到其意向性如何被听话人接收并理解的溯因推理的识解过程。
第二,语料库辅助的“被X”构式的量化统计分析研究。本研究在当前认知语言学“量化转向”和“社会转向”的大趋势下,自建了一个封闭语料库,并就该语料库相关数据作了量化统计。这项研究主要发挥了以下重要作用,即(1)夯实语言证据基础:通过分析较多真实的语言实例,保证了关于“被X”构式认知机制研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2)助力开展重新分类:针对“被X”构式进行重新分类,基于语料库数据细化了对各类变异形式的理解,实现了较为全面合理的描述。(3)体现基于用法的模型:通过分析语料库数据,揭示了基于再语境化的“被X”构式在实际使用中的模式、频率、趋势及其认知社会语言学等因素。
该项研究通过结合语料库中“被X”构式实例的量化分析和理论反思,阐释并验证了SPM,证明了其可行性、有效性及解释力。
第三,“被X”构式的生成机制研究。通过语料库辅助的研究方法,运用SPM中的“被X”构式生成机制分析框架,对“被X”构式的生成机制进行阐释。本项研究发现,“被X”构式的生成过程是在意向性主导下,受到特定语境和基于再语境化的自相似性要素相互作用的制约,经由事件的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通过基于再语境化的整体—分形自相似性转换来建构被动关系,并依赖该类构式的“被X”作为“生成元”进而生成“被X”构式的过程。具体而言,在特定语境中,受意向性的主导,说话人基于对被动事件的感知和感受,形成以被动关系为底层结构,以隐性的方式表现受事NP1和施事NP2之间的互动关系。然后,“被X”构式依靠基于再语境化的整体—分形自相似性的变换,通过“心—物随附性”来完成其可能性特征提取的空槽填充过程,并在其共同作用下产生显性意义。最后,通过概念化和语码化的加工过程,形成“被X”构式的具体表达。整个过程主要受关联推衍统辖。
该项研究结合具体的实例对传统“被X”构式和新“被X”构式的生成机制开展分析和阐释,从而考证了生成机制分析框架的可行性、有效性与解释力。
第四,“被X”构式的识解机制研究。通过语料库辅助的研究方法,运用SPM中的“被X”构式识解机制分析框架,对“被X”构式的识解机制进行阐释。本项研究发现,“被X”构式的识解过程是在特定语境中,起始于具体的语言表现形式和内容,运用基于再语境化的整体—分形的自相似性转换机制,构建被动关系,从而推衍出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具体而言,在特定语境和基于再语境化的自相似性要素相互作用下,听话人着手识解具体的“被X”构式,同时透过兼具语法标记和关联标记的“被”来辨别和明晰该类构式的显性意义。随后,在对现实世界的体验与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基于再语境化的整体—分形自相似性转换机制,实现被动关系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