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事件终结性
形容词
动结式
名词性宾语
“了”
摘要:
终结性为情状体或词汇体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动作行为或事件具有内在的自然终结点。它既可以由动词的词汇语义决定,也可以来源于句中其他成分。即终结性既是动词内部时间语义特征,也是动词短语或整个句子的时间语义特征。本文主要在事件语义学理论框架下对体短语(Asp P)内部各要素与事件终结性的关系做了系统分析。具体以四个争议性问题展开。第一,形容词谓语事件句的终结性情况。第二,动结式所表达事件终结性、过程性的内部区别。第三,名词性宾语与事件终结性的关系。具体解释汉语中的两类特殊现象:“完整体悖论”和光杆名词宾语事件句表终结性事件。第四,体标记“了”的性质和作用。其中前两个问题主要探讨两类特殊谓词与事件终结性的关系。后两个问题分别分析名词性宾语和体标记“了”与事件终结的关系。本文第三至六章分别对以上问题做了分析和探讨。第三章主要讨论了形容词谓语事件句的终结性,揭示了形容词量度结构与事件终结性之间的对应关系。具体而言,(一)形容词所表达的动态变化事件的终结性由形容词的量度结构决定,量度结构有界的形容词所表达的事件具有终结性,终结性来源于形容词量度结构的最大或最小量值;而量度结构无界的形容词所表达的事件则不具有该特征。(二)“形容词+了”虽然都表达客体在某一维度的动态变化,但变化的性质并不同:“有界形容词+了”表达客体性状的改变,而“无界形容词+了”则表达客体在某一维度上量度的改变。第四章探讨了动结式所表事件的终结性和过程性特征,并从动结式事件结构出发解释了终结性和过程性的内部差异。具体而言,(一)动结式所表达事件中两个子事件具有两种关系:一一映射关系和映射到最后部分关系。(二)动结式所表达事件的终结性由结果性成分所表子事件决定,如果子事件为状态变化事件或顶点事件,整个事件具有终结性。(三)动结式所表事件是否具有过程性,由内部两个子事件共同决定。只有当两个子事件均具有过程性,并且具有同态关系时,整个事件才具有内在过程。文章还运用VA动结式终结性的分析成果,对VA动结式表偏离意义现象做了新的解释。第五章讨论了名词性宾语与事件终结和非终结的关系,认为事件终结和非终结主要取决于名词性宾语的语义解读。具体而言,导致汉语和英语在“完整体悖论”现象上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二者名词性成分语义解读不同。汉语名词性成分可以作部分和整体两种解读,而英语中的名词性成分只允许整体解读。(二)汉语中带光杆名词宾语的事件也可表终结性事件。当光杆名词表特指或定指或者出现在“把”后位置,事件具有终结性。前者终结性来源于语境,后者终结性与“把”要求其后名词作整体解读有关。第六章分析了体标记“了”与事件的关系以及“了”的本质。研究认为,“了”不会对事件的终结性产生影响。“了”既不是完成标记,也不是实现或终止标记,而是典型的完整体标记,其作用在于标记一个封闭的完整事件。所谓的“完成”“终止”等语法意义实质是“了”标记不同类型事件所产生的附带意义。除以上主体内容外,文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为事件终结性研究概述,第七章为研究结论以及创新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