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进食动词
语义生成
理想化认知模型
概念整合
摘要:
以进食类动词的典型代表核心词“吃、喝、吞、咬、嚼”为研究对象,对其偏离本义的用法进行整理分类,在此基础上运用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进行语义生成过程分析,试图解释语义衍生的认知机制。全文主体共分五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首先,明确研究对象,主要介绍“吃、喝、吞、咬、嚼”这五个核心动词引申用法的多样化表现;其次,阐述选题意义,如丰富进食类动词的研究成果,拓展进食类动词在语言学中的认知研究视角,同时也可以为词典编纂、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研究提供借鉴。然后,介绍本文的两个理论基础:理想化认知模型与概念整合理论。理想化认知模型中包含的意象模式、隐喻模式、转喻模式等模式与现代汉语进食类动词在不同搭配中的语义构建存在着理论和实践的一致性。运用理想化认知模式来探讨现代汉语进食类动词的语义情况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概念整合理论认为隐喻可以展现语义的生成过程,可以解释语义之间的关系。最后,对本文的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进行说明,并对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概述,指明本文的研究方向。第二章:进食类核心词“吃”的语义生成模式。对“吃”类表达进行穷尽列举,并将其分为七类:仅涉及“吃”的意义的引申、“吃”的宾语转喻,“吃”的意义不变、“吃”的宾语转喻,“吃”的意义引申、“吃”的宾语隐喻,“吃”的意义引申、“吃”类短语整体隐喻、“吃”类短语整体转喻、“吃”的宾语转喻,短语整体隐喻。在此基础上整理出“吃”的语义表达,进而分析“吃”类表达隐喻意义的概念整合过程。第三章:进食类核心词“喝”相关词汇与结构的语义生成模式。相对于高频且语义丰富的“吃”,动词“喝”的表达形式和语义内容较少一些。研究表明,“喝”类表达可分三类:仅涉及“喝”的意义的引申、“喝”的宾语转喻且“喝”的意义不变、“喝”类短语整体隐喻。整体上看,“喝”类表达使用相对较少,其语义衍生过程的系统性表现不强。同时,基于汉语有关“吃、喝”的四字格发现其具有的两个非常鲜明的形式和逻辑特征,即对举和蕴含。第四章:进食类边缘词相关词汇与结构的语义生成模式,分别研究“吞、咬、嚼”在整个进食过程投射到其他认知域而发生的相关隐喻或转喻映射问题。第五章:余论与结论。在前面选择核心进食词汇进行共时语义模式的归纳分析之后发现,历时发展或对共时语义模式的理解提供新视角,因此设置余论一节进行初探。首先,探讨现代汉语进食类动词的字源词源问题。将现代汉语进食类动词按部首“口”、“(?)”、“舌”、“齿”部、“其他”部分为五种:“口”部现代汉语进食动词、“(?)”部现代汉语进食动词、“舌”部现代汉语进食动词、“齿”部现代汉语进食动词、“其他类”现代汉语进食动词,并对其本源义素进行分析。其次,并从造字角度分析进食义动词“塞、服、撮、抿、衔”由非进食动词到进食动词的转化现象。结语部分对整篇论文进行总结,对“吃、喝、吞、咬、嚼”的引申义表达进行梳理。“吃”的引申义最多,语义生成过程最为系统,“喝”类引申义表达较少,语义生成过程的系统性不强。进食类边缘词“吞、咬、嚼”的隐喻、转喻表达较少,既与其使用频率较低有关,在本质上更与其处于下位层次范畴有关。对现代汉语进食类动词的字源词源进行考察。部首“口、(?)、舌、齿、酉、勺、欠、夕、食”等与“进食”语义密切相关,由上述部件构成的现代汉语进食类动词的本义即表示进食义。基于相似性的隐喻思维和相关性的转喻思维,“塞、服、撮、抿、衔”由非进食动词转化为进食动词。词汇语义绝非一成不变,词汇和相关表达的多样性与多义性也并非无规律可寻。如果说约定俗成的任意性是语言的第一原则,那么基于认知进行理据性追寻就是挖掘语言可论证性的重要步骤。任意性和理据性共同保障了语言的自组织和有序发展,本文就是要探明进食动词的语义衍生模式,实际上就是对语义衍生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