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现汉》第7版
新增词语
造词法
认知因素
摘要:
造词法的研究,多是以基本词汇为研究对象,从历时角度探源词汇衍生的方式,而对于新词语的造词法研究较少。辞书的研究多集中在释义模式和辞书编纂方面,而较少以辞书为对象和参照研究新词语。新词语虽是近年来学界研究的热门议题,但对于其时间范围的界定却始终没有一个客观统一的划分标准,而研究词典中新增加的词语,就解决了这个界定问题。同时只有规范的,符合汉语造词规律的,被人们广泛运用的,并且较为稳定的词才能编入《现代汉语词典》,这就赋予了新词语“稳定”的特性。探讨哪种造词方法创造的词更为稳定是很有意义的,它能为新词语的预测与规范提供一种参考,转变语言学在新词语研究上只停留在被动分析的层面上,更多地参与到新词语的动态发展中去。在全面对比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和第7版的异同之后,最终选用“新增词语”这一部分语料进行研究,运用比较分析、数据统计、描写分析等方法对第7版《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中的新增词语1进行了研究。本文的第二章是对新增词语较为浅层的整体描写,第三、四章是本文的主体内容,主要从造词角度对新增词语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认知语言学中的相关内容对造词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在第二章中,对新增的333个词语进行整体概貌式的分析,从形式类型将新增词语分为两大类,即新创造的词语和旧词新义的词语。新增词语的来源主要有方言词语、社会习惯语、外来词、新的词缀或类词缀。在对所有新增词语统计分析后发现,新增词语从语音、语义、语法三个角度来看,呈现出四种特点:形式简洁、词义表面化、语义动态性和能产性。而词语的上述特点只是一种外在表象,其产生的真正内在原因主要有三方面:社会背景、语言系统和人类认知心理。第三章将新增词语的造词方法分为六类,即说明法、修辞法、引申法、双音法、缩略法和摹声法。我们统计发现,《现汉》中共新增词语333条2,其中说明法创造的词语最多,共180个词语,占总新增词语的54.2%;其次是修辞法,共79个词语,占总新增词语的23.8%;双音法造词29个,占总量的8.7%;引申法造词24个,占总量的7.2%;简缩法造词16个,占总量的4.8%;摹声法造词2个,占总量的0.6%。另有“互联网+”“吐槽”二词因较为特殊,在余论中进行了单独论述。在对双音法进行分析时,结合新增词语的特点,提出了应将“双音法”改为“音节法”的观点。在对引申法下的词语进行讨论时,发现“备胎”的释义内容应分立义项。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说明法和修辞法是造词最多的两个造词方法,创造了近八成的新增词语。在第四章分析影响造词法的认知因素中,发现不仅是词(语素),汉字的部件对双音法词语意象图式的建立也有着显著的提示作用,同时我们也发现意象图式所统摄的造词方法是最多的。总体上讲,《现汉》中的新增词语的造词方法大都比较明确,对于难以归类或归类后与造词方法有出入的词语都逐个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关词条的修改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