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名量兼动量词
语义指向
句法分布
互选机制
摘要:
现代汉语中除了典型的名量词,典型的动量词,还有同时具备名量词和动量词两种语法功能的,在同一数量结构中容易产生两可分析的中间部分,本文称其为名量兼动量词。本文试从语义指向、句法功能、语用特征等角度对名量兼动量词进行描写和分析,探讨其形成机制,以期进一步加深人们对量词的认识。本文首先界定了现代汉语名量兼动量词的概念,说明了选题缘由和研究价值,概述了目前学界关于本课题的研究情况。从语法化、认知语言学中寻求理论支撑,对论文的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进行了介绍。其次本文对名量兼动量词进行描写、整理和分类,根据其来源、层级、用法将之分为A、B、C三类。A类名量兼动量词有着固定的用法,作名量和动量时通常泾渭分明,在使用上有着明显的倾向性。B类名量兼动量词在处于“动词+数词+量词+名词”这一结构中间时,语义上与其搭配的动词和名词关联度都很高,所以较容易产生两可分析。C类名量兼动量词当与含有动态义的名词搭配时,也难以判断它更偏向名量词还是动量词用法。B、C名量兼动量词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此外,根据量词产生的时间顺序,将其分为既有量词中的名量兼动量词和新兴量词中的名量兼动量词两类;又根据前者的使用场景和使用频次角度将其分为语言中的名量兼动量词和言语中的名量兼动量词。接下来本文考察了名量兼动量词的语义特征,发现名量兼动量词存在语义双指现象,即语义既指向动词,又指向名词。更确切地说,它指向的是动名短语,即动作和事物构成的事件。名量兼动量词所在的数量短语在动词前和动词后有着不同的分布,呈现出不对称的特点。出现在动词前的数量结构功能多样,它具有凸显事件的情状特征、表述事件的主观量,并且通常位于句首充当句子的次话题或话题焦点的功能。而出现在动词后的数量结构,其功能相对单一,通常表述事件的客观量,通常位于句末充当句子的自然焦点。随后本文考察了名量兼动量词的句法特征,发现名量兼动量词构成的数量短语主要可以作补语、状语、定语,也可以作主语和宾语。其构成的数量名结构可以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对于名量词来说,突出的句法功能是作定语,对于动量词来说,突出的句法功能是作状语,而名量兼动量词则能在特殊结构中呈现两可分析。另外,不同的名量兼动量词内部也有不同的优先级和倾向性,受网络环境影响,新兴名量兼动量词用法两可分析呈现增多趋势。本文还考察了名量兼动量词的语用特征,发现其能灵活适用于多种言语对话场景,可以标记名词动用现象。在新兴名量兼动量词中除了能做句子的焦点,还更加能体现出语言陌生化功能、凸显功能和文化属性功能。凸显功能即突出事物特征,文化属性功能即调节语言色彩,降低贬义程度,使话语整体呈现口语活泼诙谐的特色。最后本文从动词、名词、量词三者间的互选机制,以及事件范畴的连续性映射的角度,解释了名量兼动量词产生两可分析的原因。本文认为语言类型的特殊性、语言学经济性原则,以及语言接触三方面的影响,为名量兼动量词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动力。量词的语法化过程涉及到的结构调整和语义扩展,同一量词可以有不同的演化轨迹,带来了名量词和动量词的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