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周边”
词汇化
引申义
隐喻机制
构式语义
摘要:
现代汉语中“周边”与同义词“周围”“周遭”等相比,用法多样化,意义也更为丰富。在语言史的长河中,“周边”先由“周”与“边”两个独立的单音词,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词汇化历程,逐渐发展为双音词。随着社会与语言的发展,近年来“周边”在单义义项基础上又被赋予新的意义,致使词义引申。“周边”的用法及词义随着时代的变化一直在发展演变,极具研究价值,学术界尚未有人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故文章确定将“周边”作为研究课题。
文章利用各种语文工具书以及北京大学语料库CCL、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BCC、读秀学术平台、中国基本古籍库等对“周边”进行多渠道检索,借助词汇化、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认知模式、生成词库、语义特征分析等理论,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历时与共时结合法、定量与定性结合法,探寻“周边”的词汇化历程与词汇化机制,“周边”词义引申的过程与隐喻机制以及“周边”在“N+(的)周边”句法结构中的歧义现象以及消歧方式。具体内容如下: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创新之处。
正文分为两大主体。第一部分为“周边”的历时研究,立足“周边”本体,对“周边”的词汇化历程进行探索性的梳理并揭示其词汇化的机制。通过语料证据,得出“周”与“边”从单音词到形成双音词的路径与过程。其次,探寻“周边”一词形成与语义的多样性、韵律的制约性、语义的相似性具有密切联系。最后揭示了“周边”词汇化的机制与认知模块下的重新分析与主观有关。
第二部分为“周边”的共时研究,立足“周边”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对“周边”的方所义进行细致分析,认为“周边”表方所义时具有两个义位,分别是“周围”义与“边缘”义,因此,“周边”与“周围”“边缘”两个词在特定情况下可以相互替换。其次对“周边”的引申义进行分析,将“周边”的引申义释义为“与某事物相关的系列产品”,为词典的修订完善提出建设性意见。最后,运用意象图式理论对“周边”词义引申机制进行分析,论述“周边”词义引申与隐喻认知模式密切相关。
第三部分为“周边”的句法结构研究,立足于“N+(的)周边”偏正式名名复合结构,分析“周边”在此结构中的用法。将定语N与中心语“周边”之间的关系分为方位领属关系与属性相关关系。并运用生成词库理论将“N+(的)周边”结构中的隐含谓词激活,达到消除歧义的目的。本部分在前述基础之上,能够进一步深化对“周边”作为实际意义上的多义词所表达意义的阐释。
文章的主要创新价值如下:
第一,在学界首次运用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单音词“周”与“边”发展为双音词“周边”的词汇化历程大致作出归纳演绎。
第二,首次详细归纳“周边”词汇化的条件和原因,揭示其词汇化的内在机制。
第三,首次将“周边”在现代汉语中的方所义分解为两个不同的义位“周围”与“边缘”,并提出需要结合动态语境具体对应不同的义位。
第四,首次发现并归纳总结“周边”在单义词基础上引申发展出的新意义,能够为后续词典增补“周边”的义项作参考,以确保词典更及时地反映汉语词汇的新面貌,适应社会语言生活发展的需求。这也是本研究的重要应用价值。
第五,首次将生成词库理论与“N+(的)周边”结构相结合,运用物性结构理论补充结构中所隐含的谓词进而将名词事件化,从而分辨两种不同的构式语义。这一研究视角能够起到进一步深入阐释与深化理解“周边”在现代汉语中的两个不同意义——方所义与引申义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