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存在
事件图式
语义范畴
语言形式
话语形式
生成机制
摘要:
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前提是能够感知事物的存在,因而有关事物存在性的认知成果也自然成为言语交际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认知经验是如何实现为具体的话语形式、进入表达领域的,是语言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本文关注的核心问题。全文共有六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明确了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思路、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等,为后续研究做了基础性工作。本文以阐释“人如何利用语言表达存在意义”为目标,尝试采用从意义到形式的研究路线,由人类普遍具有的、有关存在的认知基础和语义构成出发,建构存在语义范畴、明确其语言表征形式并概括出存在事件话语形式的生成机制。第二章对存在事件语义范畴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通过梳理以往研究成果我们发现,此前对存在意义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存在句研究中,由于须满足特定的形式特征才能被纳入到研究视野中,因而对存在意义的考察势必不能完全。因此,对存在意义的研究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切入:从语义范畴出发,穷尽式地搜索其可能的表达形式,讨论它们是如何映射在线性序列上的,从而为存在意义的表达找到一种更系统的解释。第三章尝试摆脱结构形式的桎梏,从事件语义视角出发,将存在看作事物“出现—存在—消失”这个连续变化过程中的一个静态事件,构建起存在事件语义范畴。该范畴反映了人们对事物与特定空间依附关系的认知,包含存在主体、存在空间、存在时间及存在方式四个要素。其中,存在主体和存在空间是范畴的必有要素,二者之间稳定的依附关系可以激活人们头脑中关于存在的知识,存在时间和存在方式附属于上述依附关系,共同参与范畴的建构。存在语义范畴是一个以典型成员为核心的原型范畴,具有静态性、持续性及附着性特征,它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关于存在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也制约了相关表达形式的选择。第四章阐述了论文的核心理论,区分了存在语义范畴的语言形式和话语形式。前者本质上是语言结构的所指,是能够表征整体存在事件的语言形式,语言层面上能够表征存在事件的语言单位是动词;而话语形式则是语言生成的符号系列,产生于语言形式同具体的指称对象的结合,其中典型成员是存在句,但同时也还可以体现为其他类型的话语形式。论文依据表征存在事件的不同方式为动词进行了分类,其中仅表征存在事件而不包含其他要素的是存在事件的一般表征形式;而动词如果在表征整体存在事件的同时蕴含了事件的方式、空间、时间或主体等其他要素,就成为了存在事件的特殊表征形式。此外,这些存在语义范畴的构成要素也各有其表征形式,它们同存在语义范畴的整体表征形式一样,是表达存在事件的“预备单位”,随时等待表达主体的调用。第五章讨论存在语义范畴映射在话语层面时可能形成的符号序列。存在主体和存在空间作为存在事件表达的必有要素必然会获得形式表征,以二者为参照可以将表达形式分为“空间先行”序列和“主体先行”序列两类,这些表达形式并不对应于特定句法结构,可以是存在句,也可以是主谓结构等其他形式;其中包含着一类特殊的定中短语,同样能够反映人们有关事物与空间关系的认知方式和表达规律,因而也是存在范畴在话语层面上的体现,因其结构形式与其他类别差异较大,我们将其列为“定中结构”类,以中心语语义类型为标准进行分类、单独讨论。第六章讨论存在语义范畴的话语生成机制。在现实交际中,话语生成始终处在一个动态的进程中,表达者会根据自身的交际需要进行“观察—激活—选择—实现”的认知操作,最终选择将特定的语言符号实现在线性序列上。制约话语形式选择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事件概括层级、认知可及性差异、突显手段以及语篇建构需求四个条件对表达存在事件的制约效应最为显著。我们结合具体的存在事例讨论了这些制约条件运作的流程,考察了表达者如何在这四个主要生成条件的限定下进行统筹、比较和筛选,最终实现存在事件的表达。最后我们在结语部分梳理了全文的主要结论,分析了研究中的不足,并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