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动趋式“V开”构式
构式语法
构式搭配分析
行为特征分析
摘要:
作为汉语结构中的一种复杂表现形式,动趋式一直是语言学研究领域内的焦点。学术界对此类结构,特别是包括“V上”、“V下”、“V来”在内的动趋式,已从构式语法、语义学、语用学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已取得显著的研究成果。然而,对于动趋式的研究在个案分析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性。“V开”作为十一类典型动趋式之一,前人研究主要采用了质性分析方法,关注其句法语义特征和语法化进程,但相关研究在全面性和系统性方面仍显不足。本文采用构式搭配分析法和基于语料库的行为特征分析法,系统地研究了“V开”构式的多义性,旨在回答以下两个研究问题:
(1)“V开”构式中的典型、次典型以及非典型词位分别有哪些?
(2)“V开”构式中典型、次典型及非典型词位的行为特征是什么?
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研究在BCC语料库中的文学语域进行了“V开”构式的检索,筛选出符合动趋式标准的321条实例。通过构式搭配分析法,本研究计算了这些动词与“V开”构式的搭配强度,进而界定了典型、次典型及非典型的词位。针对第二个问题,本研究采用了行为特征分析法,在确定“V开”的行为特征标识码后,对标注“V开”的典型、非典型和次典型共30个词位进行人工标注,对例频超过1000的构式采取了10%的样本标注,并为确保构式的代表性与典型性,排除了频率低于10的构式。最终,本研究分析并标注了共4629条汉语语料。通过层次聚类分析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V开”的典型词位包括打、推、张、解、分、走、拉、放、咧、撬等;非典型词位包括说、看、发、吃、叫、带、笑、开、谈、站等;次典型词位则包括骂、跨、搁、撤、聊、扫、破、嚷、劝、摘等。
第二,对“V开”典型词位的多义性分析揭示,其原型意义为“由闭到开”,进而衍生出六个含义,共计七个构式意义,可分为两类或三个子类。其语义扩展路径从空间域到时间域,再到状态域,主要通过概念隐喻和概念换喻两种机制实现。针对“V开”的非典型构式,其原型含义为“动作开始并持续”,衍生出五个含义。其构式语义的扩展路径从时间域到空间域,再到状态域,与先行研究呈现的由空间域到时间域再到状态域的路径不同。“V开”的次典型词位的原型意义为“动作开始并持续”,此外,它还扩展出七种构式意义。因此,“V开”的次典型词位共展现出八种构式。同样,我们观察到其语义扩展路径并不遵循传统模式,而是呈现出从时间域到空间域,再到状态域的转换,之后又从状态域回到空间域,最终回归到状态域的独特路径。
本研究以动趋式“V开”为核心,采用构式搭配分析法和基于语料库的行为特征分析法,对“V开”构式的句法语义特征进行了系统性研究。这一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还具有实践意义。一方面,它丰富了动趋式语义的研究领域,并为动趋式的语料库量化研究及构式语法研究方法提供了一些参考;与此同时,该研究验证了构式多义性问题,我们认为一个构式的多种用法通过一个语义过程(如隐喻)彼此语义相关,而不是语义上完全相同(=具有单一的总体含义)。另一方面,该研究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翻译学以及计算机语言学领域也有一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