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明
暗
反义
对称
标记
摘要:
本文主要以现代汉语“明”与“暗”反义语素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标记理论、认知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等理论,进一步对“明/暗”做深入研究,分析两者在意义、构词、意义演变层面的对称性与不对称性,同时运用语言学原理对二者的对称与不对称原因做尝试性解释。本文在总体框架上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意义,然后对于不对称理论和“明”与“暗”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同时介绍本文的语料来源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意义层面的分析和论述,从共时角度对“明”与“暗”的义项进行分析比较,就包含“明”“暗”相反语素的词汇做详尽的描写,探讨“明”“暗”语素项的生成能力,最后就“明”“暗”语素项使用频率进行对比。第三部分为构词层面的描写和解释,分别对“明”与“暗”的构词形式和意义做静态的分析,并对“明”“暗”语素的构词顺序不平衡性进行研究,以及比较二者在熟语层面的异同之处。第四部分为“明”“暗”意义演变的解释和探讨,从历时角度,分别对“明”与“暗”意义演变进梳理,进而得出“明”与“暗”在出现时间、引申范围、意义消亡程度、演变方式等方面具有对称性和不对称性。第五部分是对“明”“暗”反义语素的对称性与不对称性的尝试性解释,“明”与“暗”在各个层面的不对称性,主要是语言内部和外部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语言内部,“明”与“暗”意义系统具有复杂性,同时和别的意义系统产生交叉性,“明”的意义消亡程度较“暗”更重、意义引申范围较“暗”更广,在语言外部,人们普遍存有“崇明抑暗”的文化心理、“先明后暗”的认知顺序、简洁明了的经济表达原则等。最后为结语部分,对全文内容进行总结和概括,同时对本文的缺点和不足进行反思和检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