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通感形容词
跨感官感知
多感官整合
加工机制
具身认知
概念整合
摘要:
汉语通感的本质是语言、认知和文化相互交织的复杂现象,是人类体验具身化、语言象征化和文化编码化的综合体现。它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心理语言现象,涉及多重感官系统的交互和大脑联结的复杂机制,反映了人类感知世界的多感官整合机制以及汉语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它是一种源于感觉经验的特殊隐喻形式,是构建人类思想和行动的概念机制。其源域和目标域均来自具体的感官域,具身性较强,跨感官之间容易发生双向映射,并且需要结合隐喻机制、具身机制以及神经机制来解释和预测。汉语通感具有普遍性和复杂性,是语言学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它是研究语言、感知和认知之间的纽带,也是心理学、语言学、神经学、认知科学以及其他交叉学科颇感兴趣的话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汉语通感在映射方向、多感官整合及认知负荷等多方面与其他语言存在显著差异。例如,汉语通感的映射方向往往不同于印欧语言,汉语表现出更多的从高级感官(如视觉)到低级感官(如嗅觉)的映射倾向,例如“朦胧的香气”等。此外,汉语通感在多感官整合方面也体现出独特的偏好和规律,例如触觉和味觉的联结。这些差异不仅揭示了汉语在语言结构和感觉经验表达上的独特性,也反映出其背后复杂的文化、认知和神经机制。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语言学对汉语通感的研究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争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虽然具身认知理论在印欧语言的通感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其在汉语通感现象中的适用性尚未得到充分验证,缺乏实证支持;(2)语言学界的通感研究存在隐喻、转喻和字面义等多种理论分歧,因此单一理论和机制难以解释汉语通感的本质及其双向映射现象的复杂性;(3)汉语通感认知和加工中的具身情绪模拟被忽视,感知、语义和情绪维度之间的互动关系被弱化;(4)汉语通感的双向映射缺乏实证支持,且多感官整合的加工机制尚缺乏系统实证研究;(5)汉语通感在语言学方面的实证研究由于跨学科实验方法的限制而显得实验基础相对薄弱,以至于现有研究无法充分验证理论假设。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本文立足于具身认知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设计问卷调查和词汇决策实验,旨在探讨现代汉语通感形容词的跨感官认知特性和加工机制,同时分析具身认知理论对现代汉语通感形容词认知与加工过程的解释力和适用性。本研究以现代汉语通感形容词为研究对象,因为该类词具有多重感知的特征,能够发生跨感官映射,将一种感官体验投射到另一种感官体验上,从而反映多感官整合的现象。
本研究主要聚焦以下三个核心问题:
(1)现代汉语通感形容词的感知特性在具身认知中有哪些具体表现?
(2)现代汉语通感形容词的感觉经验与语义和情绪之间的具身化互动体现在哪些方面?
(3)现代汉语通感形容词的认知与加工机制是什么?
这三个研究问题依次形成了一个从基础到复杂、从局部到整体的逻辑链条。从现代汉语通感形容词的感知特性到其与语义、情绪的关联,再到认知和加工机制,形成了一个递进式的分析框架,系统性地探讨了现代汉语通感形容词的感觉模式与加工过程。本研究通过理论和实证方法相结合,不仅在理论层面为具身认知理论提供了实证支持,同时也为语言通感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新方向。
本研究采用两项关键的实证手段:调查问卷和词汇决策实验。调查问卷的主要目的是收集母语者的主观评分数据以及访谈反馈。问卷设计包括感知形容词的感觉经验评分问卷和感知词汇的心理语义变量及情绪维度评分。问卷皆是以数字呈现的量表题选项,能够确保我们顺利地获取较为直观和准确的数据,有助于进一步统计和分析,得到更精确的量化结果。被试首先针对现代汉语通感形容词进行感觉经验评分,通过五种主要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对通感形容词的感知强度进行量化评估。评分任务不仅考察了不同感觉的独立作用,还探讨了它们在多感官整合中的相互作用。研究还结合心理语义变量(熟悉性、具体性、意象性)与情绪维度(愉悦度、激活度、支配度)的评分任务进一步分析了通感词汇的感知与语义和情感的交互。词汇决策实验主要为研究词汇的认知和加工提供一个动态、实时的测量手段,目的是考察现代汉语通感形容词在认知和加工中的表现。该实验以单一感知形容词为干扰词,通过量化母语者对现代汉语通感形容词的反应时间和准确率等关键认知指标,结合之前问卷调查获得的各变量相关评分,探讨汉语通感形容词在加工过程中所涉及的认知负荷和加工机制。
基于上述实证方法,主要发现如下:
第一,现代汉语通感形容词的感知特性在具身认知中的具体表现在于,具身感觉经验是多感官整合和认知负荷增加的关键驱动因素,直接影响汉语通感形容词的处理与理解。在具身认知理论的框架下,跨感官感知成为理解通感词汇的核心机制。实验结果表明,汉语通感形容词通过跨感官映射整合不同感官信息,验证了某些感觉在词汇理解中的主导地位(如视觉和触觉),而其他感官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