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元语否定
主体间性
识解
语用学
摘要: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现代汉语中的“元语否定”现象。它区别于常见的描述性否定,属于是一种有标记的、非真值函数性的否定用法。近年来,很多研究者从语用学和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对元语否定的性质提出了多种解释,探讨该现象究竟属于语义歧义还是语用歧义,歧义产生的根源在何处。毋庸置疑,这些研究在很多方面都提出了宝贵的见解。然而,由于受到理论框架和内省方法的局限,均未能对该现象背后的认知动因与概念机制做出充分的解释。本研究在融合Verhagen的主体间性理论和Langacker的识解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新的理论模型(即“主体间识解调整”模型),旨在对现代汉语元语否定现象进行系统的解释。我们提出,自然语言中否定的“歧义性”既非单纯地存在于语义层面,也非单纯地存在于语用层面,而是存在于概念层面。该观点可命名为“概念性歧义”观。识解调整现象可分为“主体内识解调整”和“主体间识解调整”两种类型。元语否定反映了不同认知主体对同一情境的交替识解方式进行调整的认知过程。具言之,说话者邀请受话者考虑并放弃某一特定的识解方式,进而接受另一种识解方式,从而升级彼此之间交际的“共同基础”。本研究采取“基于使用”的研究进路,集中考察元语否定在现代汉语中的真实使用情况,语料主要来源于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中心(BCC)和互联网搜索。根据元语否定通常产生的表征效果,本文对该现象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将其分为强化型否定、辨识型否定、定位型否定和形式否定四种类型,并详细描述了它们的语义类别与特征。基于“主体间识解调整”模型,本研究分别考察了这四类元语否定语义表征背后的认知机制。本研究发现:1)强化型否定涉及不同认知主体在级差、详略度、辖域、情态基础与动作链等识解参数上的调整过程;2)辨识型否定涉及不同认知主体在原型性、认知域、“射体/界标”组配、身份基础与心理扫描等识解参数上的调整过程;3)定位型否定涉及不同认知主体在观察方式、侧显、指示、个体性和关系性以及框架等识解参数上的调整过程;4)形式否定涉及不同主体间因不同范畴化方式而产生的允准关系之间的调整过程。本研究表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可为语用学研究的传统话题提供有益的视角。Langacker的识解操作理论和Verhagen的主体间性理论分别聚焦人类“认知”的不同方面(即“主体内认知”与“主体间认知”)和语义表征的不同类型(即“构式型”表征和“非构式型”表征)。因此,两种理论可以有机地融为一体,产生其创立者可能未曾预料的解释力。“主体间识解调整”模型不仅吸收了认知语义学对元语否定的解释力,而且有助于系统地解释现代汉语中纷繁复杂的元语否定现象。在方法论层面,本研究还表明,基于使用的研究进路揭示了现代汉语中元语否定的多样性,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内省研究方法的局限,从而提升描写和解释的充分性。因此,该方法在元语否定的后续研究中应得到更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