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X就X在Y”
体认语言学
聚范畴化
识解
ECC模型
摘要:
现代汉语“X就X在Y”是一个很常见的构式,如“成功就成功在有一个足智多谋的总经理”、“我发愁就发愁在这一点”等,诸多学者对其展开了研究,其中大多学者对该构式进行了描写研究,尤以句法特征描述为主,还有学者从构式成分分析、构式语法、认知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都没有从体认视角将其看作一种动态范畴变化的现象,更缺乏系统的认知理论解释其生成机制。鉴于此,本文基于体认语言学的核心原则“现实—认知—语言”,运用识解理论对该构式的聚范畴化过程进行体认研究,运用描写与解释、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对所建立的1393条封闭语料进行分析,旨在解决以下问题:(1)该构式的认知机制是什么?(2)该构式的聚范畴化特征是什么?(3)该构式的构式义是什么?研究发现:(1)该构式认知机制是“基于体认的聚范畴化识解”过程。首先,该构式的生成过程具有体认性,体现了体认语言学的核心原则,即“现实-认知-语言”,其中,“现实”是指该构式生成的现实基础,“认知”是指“聚范畴化识解”认知过程,在“现实”和“认知”的基础上将其进行语码化为“语言”。其次,基于体认和“认知”过程,本文建构了体认聚范畴化识解模型(ECC模型),证明了其对该构式的解释力。(2)该构式是一种聚范畴化现象,具体表现在其语义发生了从泛指义到特指义、从非指称义到指称义、从客观评价义到主观评价义、从量变到质变、从词典义到百科义、从模糊义到确定义、从抽象义到具体义等范畴变化。(3)通过数据分析,本文发现该构式的构式义分别是假设义、因果义和评价义,分别占语料的比例为3.95%,11.99%,84.06%。本研究对教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通过对抽象构式生成机制的研究,表明了语言的形成往往有其认知动因。因此,把该理念应用于教学法中,突破了传统语法的主谓结构去分析语言现象,试图从认知角度对复杂语言进行阐释,有助于学生在依靠自身与客观世界互动体验的基础上去理解语言。其次,本研究顺应了国家在教学方法上革新的理念要求,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也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