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遭受义动词
语义特点
句法功能
语体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
摘要:
本文以现代汉语中的单音节遭受义动词为研究对象,关注从施动者的隐现下不同格式的遭受句与“被”字句的替换条件。重点对“挨”“受”“遭”的语义特点、句法功能等进行描写和分析,同时结合语料库的语料分布情况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对比分析口语体和书面语体中“挨”“受”“遭”的分布特点和格式差异。此外,本文将遭受义动词用法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二语教学,提出教材中相关语言点的编排建议和注意事项,希望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有所帮助。全文共有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说明本文的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梳理了有关现代汉语中遭受义动词的本体研究和二语教学研究现状,提出现有研究的不足。说明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语料选取范围,并说明本文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第二章解决遭受义动词的判定和归类问题,并对现代汉语中的单音节遭受义动词的语法特点进行考察,概括单音节遭受义动词的共同语法特征;总结遭受句的基本结构特点、两大基本情况及其与“被”字句的替换条件,并结合所统计的语料实际情况和穷尽式考察,提出在“V_遭+NP(施动者)+VP”“V_遭+VP”“V_遭+NP(工具)+VP”三种格式下可以实现遭受句与“被”字句的转换。第三章考察“挨”“受”“遭”的语义特点、句法功能。语言事实显示,“挨”“受”“遭”的共同的语义特征主要包括[-自主][+持续],但从三者的语体分布上可以发现区别它们的关键特征:“挨”侧重口语体,“受”在两种语体中较为自由,“遭”侧重书面语体;此外,从语义关系特征的角度来看,“受”搭配宾语较为灵活,对感情色彩的限制较小,而“挨”和“遭”一般搭配消极意义的宾语。“挨”“受”“遭”的句法功能的共性为:第一,它们以搭配动词性宾语为主;第二,都具有非自主动词的基本句法特征;第三,对宾语具有强制性;第四,它们搭配宾语的词性一致,且以搭配谓词性宾语或事件名词宾语为主。“挨”“受”“遭”的句法功能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它们与能愿动词的组合能力不同;受程度副词修饰时的限制条件不同。第四章通过对MLC语料库和知网报纸数据库中对话语料与新闻标题语料的考察和统计,直观地展示“挨”“受”“遭”在不同语体中的分布情况,然后对比分析了“V_遭+VP”“V_遭+NP”“V_遭+NP+VP”等格式中遭受义动词的用法差异。并且,我们发现与之语义相近的遭受义动词“遇”,在用法上与“挨”“受”“遭”有着明显的区别。第五章针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2.0)中留学生对遭受义动词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偏误类型,并结合遭受义动词用法的研究成果对偏误类型进行分析。其次,结合《HSK标准教程》中的遭受义动词的语言点编排情况,提出教材中相关语言点的编排建议和注意事项。第六章为结语部分,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并分析本文研究上的不足,以及今后可以继续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