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时间间隔义词
时间范畴
语义类型
事件关联
认知理据
摘要:
时间是人类认知领域的基本范畴,时间间隔范畴作为时间范畴的一个重要次类,不仅能够对时“量”大小进行裁定,还具备指示事件时“序”差别的功能,在人们认识世界与表达时间方面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学界关于时间范畴的研究成果颇为丰盛,但未曾有学者对时间间隔范畴进行探讨。虽然有部分学者已经关注到“时间间隔”这一语义,但并未对其进行明确的定义,也未出现相关专文讨论。本文以现代汉语中能够表达时间间隔语义的词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时间间隔义词进行明确的定义,并概括描述其句法位置与功能;其次根据各词的词性不同,对时间间隔义词进行全面、细致的描写与分析,同时归纳和对比它们在时间间隔语义表达方面存在的共性特征与个性差异;最后深层挖掘不同词性时间间隔义词内在的形成动因与认知理据。文章共包括八个章节:
第一章为本文的绪论,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首先阐明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然后对文章的结构安排进行简要介绍,说明文章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等相关信息;最后论述本研究在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两个方面带来的贡献。
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部分,主要对前人研究中与时间间隔范畴联系密切的成果进行梳理与介绍,主要包括前贤对汉语时间系统、时间轴与时间参照、时序与时量等相关概念的讨论;以及时间词语、时间副词或其他与时间间隔义词相关的词汇研究。
第三章为时间间隔义词的概说部分,主要从整体层面出发对时间间隔与时间间隔义词进行明确界定,并介绍时间间隔义词的基本句法分布与功能特征,以及时间间隔义词所涉事件类型。该部分首先对时间间隔进行界定,区分时间间隔与时间距离两个概念。时间间隔范畴不仅涉及两个事件在时间轴上相对时序关系的定位,还涉及间隔时量的测度,具有时间关系的相对性、间隔时量的可量度性和时间感知的主客观双重性等特征。时间间隔义词是基于词汇的语义范畴,从语义内涵的角度所划分出来的词汇集合。现代汉语中的时间间隔义词数量十分有限,是一个相对封闭的词汇集合。从词性来看,主要以副词和名词居多,还包括部分动词、连词、形容词和数量词等。从语义、语用与篇章的角度来看,时间间隔义词具有明示事件时间关系、辅助立场表达和构建时间推进框架的功能。时间间隔义词与事件及事件序列存在密切关联,事件类型与事件关联模式的差异会对时间间隔范畴的形成产生影响。
第四至五章主要基于微观层面对占比最多的副词性时间间隔义词进行个案分析与对比研究。首先根据副词性时间间隔义词在词典中释义的相似性和相关性将其划分为五个小类,即“立刻”类、“将要”类、“接着”类、“早已”类与其他副词性时间间隔义词。副词性时间间隔义词占据时间间隔义词总数的50%,涉及先时性长时间隔、先时性短时间隔和后时性短时间隔三种语义类别。其中“早已”“早”属于先时性长时间隔义词,“才”属于先时性短时间隔义词一类,其他如“立刻”“马上”等21个成员皆属于后时性短时间隔义词。“早”和“早已”所指示的间隔时量具有强烈的主观性特征,而“才”指示的间隔时量则客观性较强。在表示后时性短时间隔语义的副词性时间间隔义词中,“马上”“登时”“顿时”“立时”“随后”“接着”“稍后”“就”既可以指示客观短时间隔,也能表达主观短时语义,而其他成员则在主客观特征方面存在差异,它们或是主观性较强,或是更偏向于表示客观短时。虽然大多数副词性时间间隔义词表达的是后时性短时间隔语义,但它们内部差异较大,这主要表现在事件关联模式、间隔时量的主客观性、间隔时量的时轴分布特征、间隔语义表达的偏向性等方面,因此各词在时间间隔语义表达上具有各自独特的应用价值。
第六章集中讨论名词性、连词性、形容词性、动词性与数量词时间间隔义词。在该部分本文主要选取每个小类中的典型性成员或内在差异较大的成员进行分析与比较。主要关注不同词性时间间隔义词在时间间隔语义的类型、所指示间隔时量的特征、前后事件的关联模式、所饰事件的语境类型、间隔语义的偏向等方面呈现出来的特征差异。
第七章基于总括分析的角度对时间间隔的形成动因与认知理据进行讨论。文章首先根据前文第四至六章中个案分析的研究结论,基于词汇所指示的间隔语义特征对时间间隔义词进行细致的次类划分,并归纳各词之间的共性特征与个性差异。时间间隔是对事件序列中的两个事件在时轴上进行时点定位、时序裁定和间隔标度的重要语义范畴。根据事件序列中被修饰事件与参照事件在时间轴上的相对时序关系与时间间隔义词所指示间隔时量的长短,可以将现代汉语中的时间间隔义词划分为先时性长时间隔义词、先时性短时间隔义词、后时性长时间隔义词、后时性短时间隔义词四类。时间间隔范畴作为语言表述中的重要内容,其形成受到象似性原则、时间顺序原则和联系项居中原则的驱动。不同词性类别的时间间隔义词在时间表达系统中有着不同的存在价值。时间间隔义词不仅能反映人们对于时间范畴的认知,也能反映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