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招呼语
关联理论
会话策略
语境
交际
摘要:
本文以现代汉语疑问型招呼语作为研究对象,是围绕着语言的寒暄功能展开的探索性研究,旨在通过对具体语言现象的描写刻画与语用功能的分析,以构拟出疑问型招呼语的系统研究雏形。招呼语起源于人类学家对新几内亚东部岛民的考察。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跨文化交际热潮,对招呼语的语言学研究初见于中外文化差异的讨论中。招呼语负载着重要的交际功能,是语言六大功能之一的寒暄语的下位概念,在不同文化背景中,也是人际交往中初遇时必不可少的语言形式。现代汉语中,尤以疑问型招呼语最为有特色,一方面,对传统招呼语的重新阐释有助于反映社会在语言上的共变;另一方面,随着web 2.0时代的到来,现实社区的招呼语迁移至新的平台,使其呈现出了不同的面貌和特色,丰富了招呼语的语义内涵,同时拓展了其运用的范围和方式。本文在会话分析、关联理论、顺应论、社会学权势量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言事实,以语法、语义、语用三个维度,通过个案与整体相结合的方式,对现代汉语疑问型招呼语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在绪论中,我们系统梳理了招呼语的研究现状,厘清了汉语招呼语的研究既需考量共时的语言形式、特征,也要从历时中寻找其作为招呼语的发展演变,并确定了现代汉语疑问型招呼语作为研究对象。正文分为两大部分,四个章节。第一部分即第一章,我们在已有的招呼语研究基础上,对疑问型招呼语的性质判定、分类以及特征作出进一步阐述,初步建立起了研究框架。第二部分是第二到第四章,基于疑问句内部的不同形式特征,我们分别选取传统招呼语“吃了吗”、“去哪儿”以及分布在虚拟社交平台的“在吗”作为个案进行考察与分析。第二章以“吃了吗”的历时演变为重心,并结合关联理论阐释,分析其历时与共时层面的发展特点;第三章重点呈现了“去哪儿”的互动特征,并从重音分布、句法特征以及问答模式上给出其进一步作为招呼语的判定;第四章通过对“在吗”的成分分析和分布情况的考察,联系虚拟社区平台特点,归纳其语用功能和会话策略。在结语部分,我们总结了本文主要的结论与观点,并指出了本文尚且存在的不足。学界对疑问型招呼语的研究成果大多散见于招呼语综合研究中,对本文的研究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在前贤的基础上,本文为疑问型招呼语做出了明确的界定;并结合形式、内容、适用平台等不同层面选取有代表性的疑问型招呼语进行分析,填补了个案研究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