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并列短语
平行性
并列标记
语体差异
话语指称
及物性
摘要:
并列结构是人类语言普遍存在的句法结构,并列短语是并列结构的典型形式,是汉语的基本短语之一。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综合运用小句中枢理论、认知语言理论、韵律句法学理论以及话语指称和及物性理论,从类型与构成、联结与标记、语义与表达、分布与语篇四个维度探讨现代汉语并列短语的结构构成与限制、语义建构与表达、语篇组织与功用等诸方面的突出特点,以期获得对汉语并列短语生成机制与动因的全面了解,深化对汉语短语结构规律和用法的认识。
本文内容共分七个部分:
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介绍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基本概念、研究意义与方法以及本文语料选用的原则。
第二章:并列短语的研究历史与现状。本章主要以研究时间为主线,从现象的认识与概念的浮现、结构的辨析与外延的界定和事实的探究与理论的阐释三个角度全面回顾和总结汉语并列短语的研究历史与现状,探讨并列短语内涵与外延的演变,旨在廓清并列短语的研究脉络并厘清并列短语既有研究的问题与不足,从而奠定本文的研究基础。
第三章:并列短语的类型与构成。本章首先从真实语料的定量统计入手,确立汉语并列短语的典型类别,并从“类聚性”“相似性”和“崇实性”三个方面扼要阐述并列成分的共性特征。然后以并列短语平行性内涵的解读为基础,分别考察平行性特征在名词性、动词性和形容词性三类并列短语中的具体表现,阐明并列短语平行性的作用范围与机制,揭示并列短语平行特征的相对性。最后通过对并列短语音组模式和数量配置状况的统计与分析,重点讨论了并列短语音节组配的对称性与非对称性和并列成分数量配置的优势序列模式,并结合韵律和认知语法理论解释音组模式和数量配置相关特点的形成动因,深化了对并列短语平行性内涵的认识。
第四章:并列短语的联结与标记。本章首先以语言类型学有关并列标记的分类方式为基础,具体分析了汉语并列短语的联结手段,指出语音标记是汉语并列标记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立足于汉语语言事实,详细讨论了汉语并列标记的功能与作用、范围与分类,廓清了典型并列标记和边缘并列标记的具体构成类别。其次探讨了汉语并列标记的位置分布及其语义约束问题,具体分析了并列标记语义约束的各种句法表现。最后对并列标记的同层共现和异层共现现象做了分类描写,阐释了汉语并列标记共现的相关特点及功能和作用,并以并列成分的结构复杂度为切入点,探讨了结构复杂度与并列标记隐现之间的内在相关性。
第五章:并列短语的语义与表达。本章首先结合并列短语的句法功能和句法分布,阐述了并列成分的“成分共有”和“语义共系”特征,并对这两类特征的具体表现作了细致的描写。然后从并列成分的语义对接方式入手,阐明规约因子在并列短语语义构建过程中的作用,描述了并列短语的语义建构机制。在既有语义关系分类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了概念语义标准和逻辑语义标准的优点与不足,并从基本逻辑语义关系的扩展衍生入手,构建了新的并列短语语义关系层次体系。最后以“小句中枢说”为理论背景,详细分析了并列短语语言表达层面的语义分立和语义中和现象,全面探讨了语义分立和语义中和现象的产生条件和制约因素,并结合认知语言学等理论作了进一步的解释。
第六章:并列短语的分布与语篇。本章着眼于语言交际功能的本质特点,探讨了并列短语语言形式与语篇组织模式之间的互动关系。首先以并列短语语体分布的定量统计为基础展现了并列短语的语体分布倾向性,并结合非正式语体和正式语体语法特点的差异,详细讨论了并列短语语体适应性的句法表现。接着阐述了名词性并列短语的指称衔接功能并以指称形式为据对其作了分类,结合话语指称性分析的相关方法,以“光杆形式”类名词性并列短语为个案,具体探讨了名词性并列短语的话语低持续性特征,阐释了名词性并列短语语篇分布的功能动因。最后以及物性理论为依据,具体分析了动词性并列短语谓语句的及物性特征及其句法表现,阐明了动词性并列短语谓语句的低及物性特征与其语篇背景性的相关性。
第七章:结语。本章总结了全文的研究内容,反思了不足之处,并指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