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教师提问
初中课堂
英语口语输出
摘要:
在外语课堂上,教师提问作为课堂教学活动中普遍运用的教学技巧之一,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目的语可理解输入,而且可以有效地为学生创设交际情景和机会,激发学生课堂话语行为。所以,外语教师提问及其课堂效果的研究一直以来都受到了二语习得研究者和外语教学专家们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依据克拉申的输入理论和情感过滤理论,朗的互动理论等,从问题类型、提问策略、等待时间、提问后的反馈、以及教师对问题的分配等方面分析英语课堂教师提问与学生英语口语输出的相关性。本次研究不仅从数量方面测量学生英语口语输出的平均长度,而且从质量方面测量口语输出句型的复杂程度以及成功用英语回答问题的数量和比率。调研的对象是河南外国语中学的两个平行班,共54名学生和两名教学经验丰富的英语教师。为了收集研究数据,本研究利用网络视频,采用课堂观察法。在课堂观察过程中,研究者作为非参与的观察者全程记录课堂师生话语。作者对两个平行班相同教学材料和课题的40分钟的英语课分别进行了观察,忠实记录课堂上自然状态下自然发生的话语现象,为本研究收集了真实语料数据。事后根据问题类型、提问策略、作答等待时、作答总量、作答句长、句子复杂度、用英语成功回答数量、比率等参数进行分类整理,并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和结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除了参考性问题和展示性问题,在这两节英语课堂中,两位教师也较多的使用了其它的提问类型,而这些类型的提问对学生口语输出质量方面也具有积极的作用。第二,参考性问题和展示性问题在学生口语输出过程中都有重要作用。区别在于,参考性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更为复杂、均长更长的口语输出,而展示性问题则能引发学生更基础的认知活动,同时能支持学生的语用训练活动。第三,追问、诱导、和重复的提问策略常常被观察班级的老师所使用。其中,追问是激发学生口语输出最有效的策略,并能使学生加深对所提出问题的理解程度。第四,在提问后的等待时间方面,作者发现学生作出回答前的等待时间显著长于学生回答之后的教师等待时间。3秒钟以上的等待时间所引发的学生口语输出比少于3秒钟的等待时间所引发的学生口语输出更复杂、平均句长更长。第五,作者通过对两位教师对反馈语的使用及其引发学生答复情况的对比调查,发现负反馈使用较多的教师课堂中学生能更为有效的对自身口语输出过程进行监控。第六,教师的问题分配对兼顾各个学生口语输出是很重要的。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观察对象的样本量较小,因此SPSS分析结果没有形成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