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连续性IRF模式
口语产出
英语口语教学
摘要:
英语课堂是中国学生接收语言输入和锻炼语言产出能力的主要场所,其中教师的课堂话语是重要输入来源之一。国内外对于教师课堂话语的研究多种多样,其中有研究者将课堂话语结构分为启发(Initiation)-回应(Response)-反馈(Feedback),即IRF模式。本研究提出假设:连续性的IRF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产出质和量,使学生克服说英语时的紧张焦虑情绪,从而提高口语能力。
本研究采取实验法,以长沙市某中学高一1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口语课中教师话语采用连续性IRF模式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教学。本实验中研究者采用前后测、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和访谈四种工具,以2020译林版高中英语必修教材中的integrated skills为教学材料,聚焦其中的B和C部分。实验前对该班学生进行口语测试,掌握学生整体水平。实验中,研究者在每单元的integrated skills模块进行课堂观察并录音,在课后转录为文字,记录学生口语产出变化情况。在实验结束后,再次进行口语测试,考查学生口语水平变化,并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对连续性IRF模式的态度和看法。
经过一学期的实验,结果表明:连续性IRF模式下的口语教学对实验班学生的口语产出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第一,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产出量。除课堂口语产出总量的提高外,学生单轮话步的平均口语产出量也得到了提升。第二,提高了学生口语产出的“质”。基于连续性IRF模式,教师通过对学生刚才的回答进行补充、诱导、修正、扩展,帮助学生实现对问题的再思考、对内容的再丰富、对知识的再加工、对过程的再论证,学生的口语表达更准确,信息量越高。第三,连续性IRF模式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并且学生对该模式持乐观和支持态度。
本论文最后提出建议:第一,教师在提问时要积极使用问题分解和缩小问题范围的策略,并多提开放性的问题;第二,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口语展示机会,尽可能地照顾到更多的学生;第三,注重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不同,基于连续性IRF模式,根据学生的口语水平和性格特点等,调整问题难度、用词和语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