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肌少症
运动训练
患病率
相关因素
自噬
摘要:
研究背景:骨骼肌具有高度可塑性,是人体最主要的运动器官,能适应不同的刺激,包括运动、损伤、废用、衰老等。骨骼肌可以通过调节自身代谢、肌肉结构和功能来维持稳态,具有广泛的功能。运动对骨骼肌有许多积极影响,具有促进肌肉蛋白质生成、增加最大耗氧量、促进肌肉毛细血管生成、增加肌肉纤维横截面积、增强肌力、降低炎症等作用。缺乏运动可以增加不健康状态和相关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保持运动的状态被认为是生物学上正常的状态。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质量和功能会在不同程度上丧失,并被称为肌少症。肌少症的不良后果严重,可引起老年人的跌倒、骨折、生活质量下降、甚至死亡等。
肌少症的患病率日益增加,而运动训练对骨骼肌有重要作用。本文旨在研究衡阳市农村地区肌少症的患病率及影响因素,评估运动训练对肌少症肌肉质量和力量的影响,探索其作用机制,为运动训练治疗肌少症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第一部分衡阳市农村地区肌少症流行病学特征调查
目的:调查衡阳市农村地区老年人肌少症的流行现况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本次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从衡阳市角山镇收集了319名符合标准的老年人资料。收集受试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基本情况、既往病史、生活习惯等,并进行身高、体重、步速、握力、四肢骨骼肌质量等指标的测量,应用2014年亚洲肌少症团队提出的诊断标准进行判断。
结果:衡阳市农村地区老年人群肌少症患病率为4.1%。其中,男性患病率5.1%、女性患病率为3.1%。肌少症老年人在年龄、BMI、小腿围径、身体活动水平、跌倒史、经常运动、肺部疾病等方面与非肌少症老年人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肌少症老年人年龄(70-79岁:OR=6.20,95%CI(1.03,37.49);≥80岁:OR=28.94,95%CI(3.96,211.83))、BMI(<18.5 kg/m2:OR=54.49,95%CI(6.42,462.56))、文化程度(初中:OR=9.83,95%CI(1.87,51.67))、经常运动(OR=0.037,95%CI(0.01,0.23))、骨关节炎(OR=5.86,95%CI(1.26,27.27))、冠心病(OR=6.50,95%CI(1.29,32.65))与患病率存在关联。
结论:在衡阳市农村地区老年肌少症患病率4.1%。其中男性患病率为5.1%,女性患病率为3.1%。年龄、BMI、文化程度、经常运动、骨关节炎、冠心病均是肌少症患病的影响因素。其中,年龄、低BMI、初中文化程度、骨关节炎、冠心病均与肌少症存在正关联,经常运动与肌少症存在负关联。
第二部分运动训练对肌少症肌肉质量和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
目的:肌少症是当前社会面临的重大健康问题,其患病率高,后果严重。运用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运动训练对老年肌少症患者肌肉质量和功能的影响,为运动预防及治疗老年肌少症提供依据。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BSCO、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CBM 9个数据库,收集各个数据库中时间节点定为建库至2022年5月30日发表的与肌少症患者运动训练相关的随机对照研究。通过对文献进行检索与筛选,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 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最终纳入14篇文献,共823例患者。与对照组相比,运动训练(SMD=0.24,95%CI(0.10,0.38),P<0.001)提高肌少症患者肌肉质量;运动训练(MD=1.19,95%CI(0.38,1.99),P<0.01)增强肌少症患者握力;运动训练(MD=0.14,95%CI(0.05,0.23),P<0.01)提高肌少症患者步速;运动训练(MD=-2.04,95%CI(-2.47,-1.60),P<0.001)提高肌少症患者动态平衡能力。
结论:运动训练能够提高老年肌少症患者肌肉质量,增强握力,提高步行速度及动态平衡能力。
第三部分运动训练对老年大鼠肌少症及细胞自噬的影响
目的:观察运动训练对老年大鼠肌少症肌肉质量和力量的影响,并探讨运动训练对肌少症大鼠骨骼肌细胞自噬的影响。
方法:16只24月龄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干预组,8只3月龄雄性SD大鼠作为对照组。干预组进行为期8周的跑台运动训练。训练结束后,采用大小鼠抓力测试系统测定大鼠后肢抓握力;采用肌肉耐力试验测定四肢肌肉耐力;使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TNF-α、IL-6、IL-1β水平;使用HE染色观察肌纤维结构;使用DAPI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肌卫星细胞标志物Pax7在骨骼肌中的表达及定位;采用RT-PCR及Wes